大雨來襲!中醫師關鍵幾招 幫你內外除濕


圖片來源 / 康健雜誌

    遇到濕答答的天氣,除了需要加強室內除濕外,身體內的濕,也需要排除!中醫師楊世敏幾個關鍵提醒:

改善外在濕熱環境

1.室內濕度,保持在60~75%
    平時便要做好除濕的工作,尤其是臥室。人在靜臥時氣血內斂於深層器官組織,所以對外在環境的調整能力較差,很容易受到外邪侵入,特別是下雨的日子,更是要特別除濕。除了有防塵蟎、抗過敏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降低病原體的活力。
據文獻報導,夏天降低室內濕度,保持在60~75%,也可以降低病原體的傳染力。

2.人體靜止活動時不要吹電風扇
    就中醫的學理及臨床觀察,在人體靜止或靜臥時吹電風扇不利養生!因為電扇的風把空氣中的濕氣及病原體帶到人的鼻腔、氣管黏膜及皮膚,而造成感染及過敏反應,尤其是調節能力差的熟睡時刻。

3.有氣喘、濕疹及蕁麻疹體質的患童,吹冷氣可緩解
    楊世敏表示,有上述症狀得的患童,只要回去改吹27~28℃的冷氣,不要讓冷氣直吹人體,再配合服中藥,1~2天即可大大改善氣喘及皮膚癢的症狀。

    許多年輕的家長會疑惑:「氣喘不是怕冷嗎?」楊世敏澄清說:「這種天氣下使用冷氣的目的,在於維持恆溫恆濕,用以降低過敏型氣喘的發生,而27~28℃又不至於太冷,不會因寒氣束肺而得病,使小孩可以安適地得到充足睡眠,免疫力才能真正提升。」

4.電扇別對著「腳尾」吹

    有些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喜歡用電扇「吹腳尾」,幾天後,全身痠痛,莫可言狀,甚至腹脹、腹瀉、鼻塞、喉乾、頭暈、說感冒又不太像感冒;這些也都是風夾濕熱由腳底附近進入全身的症狀

    因為人體的內外腳踝是腎、肝、脾、胃、膽、膀胱經的聚集點,風濕可以從這裡進入全身各大經絡、關節、肌肉,所以當然會加重關節屈伸不利、腫痛(皆是濕氣),肌筋膜炎等症狀。說穿了,就是「風夾濕」。

5.雨後剛出太陽,外出運動、踏青需戴口罩。
    雨停後,太陽出來,會降低原來空氣中的單純水氣,但是也把土壤內的水氣夾帶著病原體蒸發到空氣中,有一種特殊的不悅氣味,就是古人說的「瘴癘之氣」,吸多了容易致病;所以常有人在雨後出外運動回來便會頭暈、噁心、腹痛、上吐下瀉。

改善身體內在環境

1.攝取適當的水分
    在高溫環境中,人體以汗液蒸發為主要散熱機制。然而大量發汗時,體內的鈉會隨著汗水流失,而鈉不足時,身體就會為了恢復原來的鈉濃度而繼續釋出水分(虛汗),形成惡性循環,這便是中醫所謂的營衛不調與氣陰兩虛。此時,如果未攝取足夠水分及電解質,就會使血液變得混濁,使腦部血管發生障礙(中風),也會使泌尿道結石或發炎情形發作


所以攝取一定量的水分或稀釋的運動飲料,或用西洋參3錢、沙參5錢、生地3錢、法半夏2錢、玉竹3錢,煮水1200㏄滾小火20分鐘涼飲亦可,也可以適量攝取白甘蔗汁150~250㏄及1000㏄以上的白開水。

2.少吃冰品冷飲
    其實冰品少量慢食,未必會有多大傷害,但過多攝取後,就會使腸胃迅速降溫,長期下來,形成寒濕困脾,此時消化液及唾液的分泌會變少,而形成口淡、胃口差的狀態。也會使鼻、皮膚的過敏更嚴重,部份的人還會增加腦內液體量而造成眩暈、頭痛、失眠。

用手摸摸肚臍及心窩胃口處,如果明顯溫度較低於他處,就是已經「腹內太冷」(台語),此時可以如此對治:

A.用法半夏3錢煮水滾小火20分鐘後,用此水來煮米飯吃,可以有效改善過服生冷所造成的腹痛、頭痛、眩暈、失眠。

B.買有機薑絲沖開水喝。

C.在肚臍內放鹽巴少許,上面再敷上一片煨黃的老薑片,一次敷30~60分鐘,一天1~2次。

3.少吃重口味及過度烤炸之食物
    這些屬於垃圾食品的食物,在腸胃消化代謝後所產生的廢物(尤其是自由基)很容易使血液酸化、熱化,而形成「燒腹內」(台語)的體質,此時通常會再搭配冷飲冰品,而形成寒濕包濕熱的寒熱錯雜體質,也會使腹腔之淋巴液變得又多又粘,不僅更容易過敏,這種內在環境也是腸胃型病原體的最愛,感染後容易變成重症。



    而這種濕熱加反覆感染,更是日後各種慢性病(如:糖尿病)甚至是腹腔癌症的溫床。

改善濕熱皮膚問題

    濕熱、悶的環境裡,常常會頭昏目矇,全身皮膚癢,甚至私密處及胯下都會無端地癢起,甚至會有白帶或異味出現。對治之法,除了不要熬夜晚睡,忌食生冷辛辣外,楊世敏提供以下2種外洗方,可改善症狀,並防止陰道炎、尿道炎之發生

A.皮膚癢外洗方:紫蘇4錢、連翹3錢、鈎藤2錢,煮開滾小火5~10分鐘,以毛巾沾藥水擦拭,可30分鐘或1小時擦1次。

B.坐浴法:苦參根3錢、黃柏3錢、薏仁3錢、蒼朮2錢、白礬5錢。一鍋水將前4味藥煮開滾小火20分鐘,倒入臉盆加水至40~45℃,再倒入白礬攪拌溶解,坐浴將患部浸泡10分鐘後淋浴沖淨,連續使用至症狀改善即可。(提醒:白礬粉末與食鹽相似,請妥善放置,切勿混用)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4869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腳痛讓你寸步難行?觀察疼痛位置,專家告訴你哪些習慣要改!

喝不喝牛奶沒關係!6大原則吃足鈣質

關節痛看哪科?醫師一次說明白骨科、復健科、免疫風濕科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