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0的文章

年輕人也要小心中風!5個飲食改變讓血管Q彈

圖片
事實上只要從飲食習慣下手,5個改變就能清血管。 飲食只要改變一點點,效果就很明顯 1.少吃白麵、白米及白糖 《驚!少吃糖讓你從內到外變年輕!》作者、營養師布魯克‧歐珀提到,少吃如白麵、白米及白糖等精緻澱粉,這些單醣類沒有纖維及營養價值,只會讓血糖快速飆升,加速脂肪堆積,提高心臟病風險。 最好選擇未精製的全穀類糙米、蕎麥、玉米、燕麥等,或者豆類、堅果及地瓜,這些食物雖有糖分,但因含有大量纖維及營養成分和礦物質,身體需要較長時間分解,不會造成血糖一下子升高。 2.排鹽食物,讓身體變輕鬆 外食或加工食品很難避免鹽分太多,含鉀量高的食物如蔬菜及豆類等,能排除身體過多鈉離子,減少鹽分太多對血管造成傷害,也能降 低血壓 。美國研究發現每增加1000毫克鉀可以降低1毫米汞柱收縮壓。但腎臟病患不適合吃高鉀食物,最好先請教營養師。 含礦物質鎂的食物如黃豆、糙米、芝麻也可以排出身體多餘鹽分。 3.得舒飲食降血壓 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說,得舒飲食是目前被公認對心血管最好的飲食方式:低鹽、低脂,多吃蔬果、全穀類、雞肉、魚肉和乾果;限制紅肉、酒精飲品和糖,能降低血壓5.5~11毫米汞柱。 4.黑木耳清血管,中醫師最愛 網路上流傳不少清血管秘方,比如來自印度的檸檬、蒜頭、薑泥配蘋果醋,也有台灣版的黑木耳煮豬肉湯,鑽研心血管研究的中西醫師田莒昌說,食療效果有限,並不能完全取代藥物或手術治療,「但可作為日常保健。」 黑木耳是他行醫二十多年來必推薦的保護心血管食物。黑木耳高纖助排便,加速膽固醇排出體外,且含抗血小板凝結物質,能活血化瘀,預防動脈硬化,去蒂煮水約20分鐘當茶飲用,平時也可多用黑木耳炒菜、煮湯。 保護你的血管,還可預防血栓。長庚大學中醫學系兼副任教授楊榮季提醒,吃黑木耳要去除白色的蒂頭部分,因為有研究顯示它會增加三酸甘油酯含量;黑木耳促進排便,消化不良的人不要一次吃太多,容易拉肚子。 5.多吃酸,減少氧化傷害 柑橘類也是營養師歐珀的戒糖食譜中,最頻繁出現的食材,因為不但可減緩糖分解的速度,預防血糖震盪,而且即使擠一點檸檬在水中,也能降低吃糖的慾望。而且,柑橘類中的維生素還能讓皮膚年輕飽滿。 不小心吃太多油炸物?來杯現擠檸檬汁能減少自由基對身

主播陳雅琳採訪中突失明 誰是眼晴第一大病視網膜剝離的高危險群?

圖片
更新日期:2020/7/28 更新內容:資深主播陳雅琳日前在採訪台南市長黃偉哲時突然一眼失去視力,原來是視網膜已經剝離。視網膜連結腦神經系統,最主要的工作是視力,在人體的眼睛裡,水晶體可以用人工水晶體替換、角膜壞了可移植,但視網膜壞了卻無可替換。因此,當視網膜出現破洞時,必須用雷射或手術來解決。 視網膜常見的疾病包括: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血管阻塞、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以及視網膜剝離。其中視網膜剝離,大多是因病理性飛蚊症導致,主因是玻璃體退化造成視網膜拉扯而出現裂孔,當視網膜發生裂孔時,眼內的液體會經由裂孔處滲入網膜內,造成視網膜剝離,有失明的可能。 高度近視 視網膜剝離高危險群 一般來說,正常人罹患視網膜剝離的機率僅有千分之一,但近視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患者,罹患率卻高達百分之一,台灣近視人口多,高度近視者更是不在少數,因此相對提高致病的可能性。而除了高度近視,白內障術後、眼球曾受外傷和撞擊、糖尿病患,都是視網膜剝離的高危險群。 視網膜剝離一般是先以雷射修補為主,若是破洞補不起來,就只能透過開刀治療。若早期發現視網膜裂孔或範圍較小的視網膜剝離,可以使用雷射光照射或冷凍治療封住裂孔,使視網膜恢復原有的功能;破洞範圍較大或有合併症的視網膜剝離,則必須施行手術治療,手術方法包括氣體填充術、鞏膜扣壓術、玻璃體切除術等。 光凝固法: 以雷射光經由放大的瞳孔照射到剝離處,使脈絡膜與視網膜產生凝固反應,以固定已經剝離的視網膜。 視網膜冷凍固定法: 用冷凍探頭從剝離處外的鞏膜施予冷凍,使剝離的視網膜與脈絡膜產生疤痕組織,以固定視網膜。 視網膜氣體填充術: 將可膨脹的氣體灌入眼球內,利用氣體膨脹的力量,將剝離的視網膜壓緊貼平。因為可膨脹的氣體會向上浮起,利用氣體表面張力封住裂孔。患者術後要多採取俯臥、側臥或趴坐的姿勢,促進剝離網膜的貼回,同時這類患者也必須在醫師許可下才能搭飛機,以免注射的氣體在氣壓變化下膨脹,造成眼壓升高。 鞏膜扣壓術: 利用鞏膜扣壓環將鞏膜圈住,並往內壓使剝離處外面的鞏膜壓向玻璃體,使剝離的網膜及脈絡膜緊密,多用於廣泛性視網膜剝離或再發生的視網膜剝離患者。 玻璃體切除手術: 將玻璃體切除,去除內面對於視網膜拉扯的力量,再合併眼球內膨脹氣體或矽質油灌注,達到視網膜復位目

吃高蛋白不等於長肌肉!小心腎臟負擔增大 營養師:用運動量調配攝取多寡

圖片
近年來運動風興盛,健身房幾乎天天爆滿,不少人運動除了健康,也追求美好體態,在飲食攝取上額外控制,特別攝取高蛋白。但醫師、營養師都特別提醒,長期吃高蛋白質,對腎臟、身體並不是非常好,因為平時飲食就非常的豐盛,正常情況下對蛋白質攝取都是非常足夠的。 沒運動狂攝取蛋白質! 營養師:有可能會走向脂肪合成囤積起來 健身房的人,人手一瓶「高蛋白」,也成了人們的習慣,但如果沒有特定運動量喝下這些,恐怕都會成為脂肪,長期下來可能造成身體負擔。 雙和醫院院長吳麥斯,同時也是腎臟科權威,他指出:「我們人類腎臟天生生來不是用來吃高蛋白的,所以對一般人來講,高蛋白對一般人來講短時間可能會有一些生理的效果,長期來講一定是不好的,這是有一些流行病學的研究。」 平時均衡飲食已有豐富蛋白質!醫師:一 般人也不應該吃太多蛋白質 過去我們只以為只有腎友們可能需要特別注意蛋白質的飲食,但吳麥斯院長強調:「長期吃非常多的蛋白質,對腎臟、身體並不是非常好,除了腎友以外,一般人也不應該吃太多蛋白質,因為平時飲食就非常的豐盛,正常情況下對蛋白質攝取都是非常足夠的。 」 因此在攝取蛋白質,還是得個人的情況所致, 財團法人癌症關懷基金會校園營養講師簡鈺樺營養師 解釋:「如果你訓練強度沒有到那個程度的話,你身體需求沒有到那邊,你再補過多的蛋白質有可能會走向脂肪合成囤積起來。」 正常人攝取量:一公斤體重為 1 公克蛋白質 , 60 公斤的人攝取 60 克。(未來增修版的指標會提高到1.1公克,但目前為草案階段) 健身者:根據訓練強度做設計,建議不超過每公斤2公克 其實過往我們有太多對於蛋白質不正確的迷思:「每天吃蛋白質不是就會長肌肉?」、「蛋白質攝取從蛋白粉就好了啊!」簡鈺樺營養師解釋:「高蛋白應該要合併運動的強度做連結,如果健身有到一定的強度再吃高蛋白,吃高蛋白並不等於會長肌肉。」 礦物質、維生素跟肌肉的合成也有相關!搭配運動更為重要 簡鈺樺營養師強調:「健身的時候除了蛋白質之外,很多礦物質、維生素跟肌肉的合成也有相關,不是說那麼片面只補充蛋白質就會長肌肉。」而搭配運動量更為重要,應該視運動量來配搭配蛋白質的攝取量。 一般民眾若想在訓練後獲得蛋白質來增肌其實可以選擇從原型食物 雞肉、豆腐、魚等來做攝取。簡鈺樺營養師表示:「攝取原型食物從

「起司補鈣」要挑對 吃錯骨鬆更嚴重

圖片
甜中帶鹹、酸中帶香,起司(cheese,或稱乳酪、乾酪)多層次的味蕾體驗,讓不少人著迷。在西方國家,它是廚房、餐桌上再常見不過的食材;在台灣,因為廣納異國料理,起司也早已走入大小巷弄,幾乎人人都嘗過它多樣迷人的風味。 而且只要再深入查找一番,在台灣也不難覓到各種不同的起司。帕瑪森、巧達、莫扎瑞拉、高達…,隨著製作原料和方法的不同,就能變化出五花八門的起司,「台灣現在玩起司也玩很兇,」食材達人徐仲說,從烘焙、料理、配酒、甚至鑽研起司產地和製作者,台灣的起司產業正在起步中。 不同的起司,除了各有風貌,營養成分比例也略有差異。不過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兼任講師陳俊成直言,現在市面上不少是經過加工的再製起司,甚至有「山寨」的仿製起司,掩蓋了起司原有的營養價值,民眾挑選時必須睜大眼。 (天然起司以動物乳為原料,依乳源、菌種和凝結方式的不同也會有差異。) 天然:以牛乳為原料 陳俊成解釋, 天然起司以動物乳為原料 ,將脂肪和蛋白質濃縮,主要保留酪蛋白。製程中會使用凝乳酵素,再利用微生物使其發酵,最後再選擇是否放置一段時間使它自然熟成發酵,熟成時間越長,味道越濃郁;另外,根據排乳清的程度及熟成時間的長短,還可以分成硬起司和軟起司,水分越少,質地越硬。 起司還會受到乳源、菌種和凝結方式的不同而有差異 。徐仲說,除了牛乳,其他較常見的還有水牛奶和羊奶,羊奶味道又更濃郁,義大利當地甚至有使用驢子奶或豬奶,凡是含蛋白質的奶類都能製作,就視個人口味能否接受。 菌種則像是藍黴起司使用青黴菌,表層呈白色的則是白黴菌;某些外觀呈橘紅色的起司因為有亞麻短桿菌,製作時還要泡鹽水,氧化後就呈現橘紅色。有些起司有孔洞,則是使用丙酸桿菌,熟成期間產生的二氧化碳造成起司出現氣室。至於略帶酸香味的起司則源於裡頭的乳酸菌。 陳俊成強調,天然起司只用了牛奶、食鹽、乳酸菌、凝乳酵素等。 通常越乾硬的起司,由於經過濃縮,營養成分越高,尤其是蛋白質;假設水分含量相同,則越軟的起司,脂肪及水分的含量越高 。 大抵來說,硬質或半軟質的起司多用來搭配酒品嘗,軟質的新鮮起司則料理做菜居多 ,徐仲說。 天然起司怎麼吃 ●帕瑪森起司(Parmesan): 屬於極硬質起司,油脂的甘甜中帶有一點鹹花香,鮮度濃烈,徐仲建議,可以細細品嘗它的後韻。熟成18個月以下的帕馬森起

醫師最怕看到的假胃食道逆流!4招自救比胃藥還有效

圖片
「喝咖啡、吃甜食,又讓你胃食道逆流了嗎?」耳熟能詳的廣告詞,讓大家對胃食道逆流多少都有點印象。胃食道逆流是現代很常見的疾病,研究發現,在台灣每4人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胃酸長期刺激食道更有引發癌症的風險。  造成胃食道逆流盛行率如此高的原因為何?而甚至有一部分人胃食道逆流總是治不好,根本原因卻搞錯了,其實是「假逆流」?有關胃食道逆流的疑難雜症,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文傑分享臨床經驗,一次完整解析! 胃食道逆流的原因? 吳文傑醫師指出,胃食道逆流主要分三大原因,分別如下: 賁門太鬆:食道與胃中間的賁門口括約肌鬆弛。主要是特定飲食或吸菸刺激引起。 胃部壓力大:壓力導致胃撐太大,食物胃酸無法向下跑,只好改為向上衝到食道引發逆流。 食道太敏感:食道神經過於敏感。一般正常狀況下我們多少都會有一點逆流,但食道神經太敏感的人,即使只是稍稍程度的逆流也會感到不適。 吳文傑醫師透露,現代人的胃食道逆流大部分屬於後兩者,也就是壓力大及太敏感的問題。吃甜食、喝咖啡導致賁門太鬆、引發逆流,目前反而是比較少的,「因為廣告常見,大家因此更注意。」 胃壓力大是肇因於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包括吃太多、吃太快、喝過量的氣泡飲料等等,導致胃撐開,此時若立刻睡覺或做運動,就可能引發胃食道逆流。而食道太敏感的類型,多半會合併焦慮、恐慌、憂鬱、強迫等症狀。 胸悶、喉嚨卡卡可能是假逆流?假逆流原因多 有時候出現胸悶、胸痛、喉嚨卡卡等症狀,不一定是罹患了胃食道逆流。吳文傑醫師就分享,在臨床上常見到的是所謂的「假逆流」現象。 「腸胃科最怕看到的就是假逆流。」吳文傑醫師坦言,假逆流很難治療,如同燙手山芋一般。假逆流的症狀有時候跟典型的胃食道逆流症狀很類似,出現像是胸口痛、悶、灼熱等,此外也有一些非典型的症狀像是喉嚨卡卡、咳嗽、頭痛、耳鳴等。 腫瘤、心臟疾病 吳文傑醫師分享臨床經驗,以胸痛的症狀為例,曾有患者一直以為自己是胃食道逆流,但跑了各大醫療院所都治不好,直到有一天突然胸口劇烈疼痛送急診,結果發現長期不適是因食道的縱膈腔長了一個大腫瘤;也曾有患者檢查發現是心臟相關的疾病,都要特別留意。 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 有些人表現出來的症狀是「喉嚨卡卡、緊緊」,也常被誤認是因胃食道逆流引發,但這也有可能是假逆流的一種,尤其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生活及工作的壓力大

心跳太慢或太快,可能致命?

圖片
心臟亂跳、頭暈、全身沒力,明明休息一下就沒事,為何這些症狀可能暗藏大危機? 每天晨泳1000公尺的凌小姐這兩個多月覺得體力直直落,比如捷運樓梯竟要分兩次才爬得上。某次看中醫時在走廊順手拿起血壓計,「一量心跳只有31下,嚇一跳,護理師、醫師輪番過來用手摸脈搏、用機器量,結果一樣。換一家診所,醫生測完說:『掛急診!』」 進了急診,「數字才出來,一張床馬上把我推進重症急救區去了,身上貼滿電擊貼片,準備一有狀況立刻電擊。醫師也訝異說『病人怎麼還清醒,沒昏迷?』」醫院不敢大意,第6天才放她回家。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林俊立說,一般人心臟1分鐘跳60~100下是正常範圍,太快或慢都屬於心律不整,多數病人症狀都很像: 沒力氣、疲倦、頭暈,以前能爬幾層樓的,現在爬一層就喘到不行。 不過,藏在雷同病徵底下的原因卻大不同,該怎麼處理也差很多,最嚴重有猝死危機,難怪醫師會這麼緊張。心律出問題大致分3類: 過慢、過快、不規則。 (1)慢速心律不整:容易累、昏倒受傷 林俊立指出,隨著老化或心臟曾受病毒或細菌感染等原因,啟動心跳的竇房結功能減弱,心跳間距愈拉愈長,每分鐘降到40次以下,血液供應不夠,叫作「病竇症候群」,容易全身倦怠、頭暈,更惡化的話,心臟可能一停3~5秒鐘,血壓過低昏倒。 另一種原因則是「房室傳導阻滯」,凌小姐診斷出來就屬於這類型,電脈衝在房室結或傳導通路上被阻礙,常和造成心臟組織局部受損的疾病,如感染性或風濕性心肌炎、冠心病等有關。林俊立指出,房室傳導阻滯和竇房結異常相比,通常心臟停的時間更長,也相對較危險。 (2)快速心律不整:可能腦缺氧 壓力大、茶、酒、菸、咖啡、甲狀腺亢進,或是交感神經或迷走神經亢奮都會使心臟亂跳,心跳每分鐘100次以上叫作「竇性心搏過速」,大多都是良性的。如果減壓、少喝酒都沒改善,也有可能是身體拉警報,例如心肌缺血、心臟衰竭前期徵兆,因此還是建議看醫生,找出真正原因才能放心。 若是突然間心跳飆升,甚至跳到想吐、胸口痛,過一會兒又好起來,一陣、一陣地間隔發生,可能是「陣發性上心室頻脈」。心臟房室間多了一條導電通道,「就像電路板多插進一條電線,引起短路,」林俊立比喻。一般不會致命,但發生時因為心臟跳太快,還沒充滿足夠的血量就搏出,就像幫浦不停空打,血壓會驟降,容易昏倒受

懶得打流感疫苗?這5件事可能讓你改變心意

圖片
疾管署指出,時序入秋,日夜溫差大,加上開學人群密切接觸,流感疫情可能逐漸上升。你該打流感疫苗嗎?流感疫苗對我們幫助有多大?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指出,自去年10月1日到現在,流感併發重症個案累計1104例,其中189例死亡。根據疫情監測資料,上週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數為5萬6千多人。 「流感疫苗可以救命」,美國衛生當局官員上週在華府告訴民眾。美國當局建議年齡在6個月以上的民眾,每年接種流感疫苗,但許多民眾充耳不聞,預防接種率只有47%,遠低於目標的70%,即便美國去年冬天爆發40多年來最嚴重的流感相關疫情,有8萬多人死於併發症。 至於台灣,107年度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計畫,實施對象疫苗人口涵蓋率為44.5%。台灣衛福部表示,流感病毒極易產生變異,幾乎每年流行的病毒株都會稍有不同,原施打疫苗對不同抗原型之病毒保護效果減低,即使病毒未發生變異,疫苗成分相同,接種4-6個月後保護效果即可能下降,保護力一般不超過1年,因此建議每年接種1次。 為什麼很多人懶得打疫苗?民眾有的覺得自己很健康不用打,有些認為疫苗沒用,還有些人是害怕打針。但專家表示,至少有5個事實指出,我們應該施打流感疫苗。 1.    就算你平常很健康,還是可能因流感得重病 65歲以上民眾罹患流感相關併發症風險較高,但流感同樣能夠重創年輕健康的民眾,每年都有健康的年輕人得了流感後被送進加護病房。 就算流感併發症沒有危及性命,也可能讓你一個星期動彈不得。健康的孩子同樣有可能死於流感,以美國來說,去年冬天有172個18歲以下青少年與兒童死於流感併發症,其中80%沒有接種流感疫苗,其中近半得流感前沒有任何不適跡象,一直都是健康的孩子。 一項今年刊登的研究指出,流感不只會讓你睏倦疲憊,還可能增加心臟病發風險。 2.    接種流感疫苗比較有公德心 沒有人喜歡當那個散播流感的人,但每個人都是被別人傳染的。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表示,民眾從開始感覺不舒服的前1天到7天後,都具有流感傳染力。所以打流感疫苗有助保護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 3.    就算你還是得了流感,疫苗也提供部分幫助 有些人接種完流感疫苗後,還是得了流感,他們會懷疑流感疫苗的保護力不足。 衛福部表示,流感疫苗之保護力因年齡或身體狀況不同而異,平均約可達30-80%,對健康的成年人有70-90%的保

你蛋白質吃不夠的7個跡象

圖片
有些莫名其妙的體態改變、身體不適,其實是因為你蛋白質吃不夠。7個跡象,自我檢視是否蛋白質攝取不足。 蛋白質被稱為「生命的積木」之一,並不是沒有原因的。這個巨量元素是人體細胞的主要成分,且提供重要的胺基酸,讓我們身體獲得精力持續運作、幫助身體復原,還可以讓我們有飽足感。而組成蛋白質的長鏈胺基酸,更是維持肌肉組織所必須。 人體可以自行製造11種胺基酸,另外9種必要胺基酸需透過飲食來攝取。問題在於,很多人根本沒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 營養諮詢師玻西(Leslie Bonci)說,一般來說,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或是營養不良者,比較容易出現蛋白質攝取不夠的問題。不過,遵循生機飲食的人,也可能有這方面的問題。 根據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一個人每日建議的蛋白質攝取量為「自己的體重(公斤)乘上1.2 公克」換句話說,如果你是50公斤,每日建議攝取60公克的蛋白質。 如果經常從事重量訓練或是運動量大的人,則建議每日攝取公式改為「每公斤體重×1.5~2公克蛋白質」。 要精確計算當然不容易,但是你可以透過以下7個跡象,自我檢視是否蛋白質攝取不足: 1.你的頭髮和指甲容易斷裂 由於蛋白質是組成頭髮和指甲的重要部分,當你攝取不足,就容易出現指甲斷裂、頭髮強韌度下降,甚至開始分岔的情況。 美國皮膚科學會指出,如果連續多個月蛋白質攝取不足,你還會開始掉頭髮,這是因為你的身體自動停止毛髮生長機制,以保存更多蛋白質。 2.你一直想吃東西 才剛進食沒多久,你又餓了,想找點心來吃,這通常是你吃太多碳水化合物,但蛋白質攝取不足。 3.你瘦了,但不是減脂,而是肌肉量下降 體重計的指針往數字小的那邊掉,這不見得是好事。玻西說:「一般來說,如果人體攝取的蛋白質不夠,身體就會透過分解肌肉來替代。當你的肌肉掉了,基礎代謝率也會跟著下降,最後你反而會留下一身的脂肪。」 4.受傷之後,復原速度很慢 療癒和重建細胞、組織和皮膚,都需要蛋白質。如果一受傷,就要比一般人更長的時間復原,那你大概就是蛋白質吃不夠。 5.你很容易感冒 蛋白質是形成抗體的主要組件,當細菌或病毒入侵人體時,免疫系統就會產生抗體,幫忙對抗。「如果你蛋白質吃不夠,免疫系統就可能受損,一旦有細菌或病毒來擾,你的身體一下就屈服了,」波西說。

拉傷!最常見的運動傷害就是肌肉拉傷、肌腱拉傷!

圖片
拉傷和扭傷可以說是運動傷害中最常見的兩種,意即 肌肉或肌腱被拉扯而受傷。 這篇文章會告訴你: 常見的拉傷是怎麼發生的? 以及我們該如何預防拉傷? 假設你不幸還是遇到拉傷了,那該怎麼處理? 拉傷的資料到處都是,好痛痛統整寫出最專業易懂的一篇給你!! 拉傷的定義 你知道嗎?並不是所有的軟組織(肌肉、肌腱、韌帶、脂肪墊、滑液囊等等)因為拉扯受傷都叫拉傷。拉傷是指發生在肌肉與肌腱上,因為拉扯的受傷。而扭傷大多是指關節部份因為過大力量的扭扯,造成韌帶受傷,有時附加骨裂效果。 肌肉和肌腱是有方向的我想大家都知道,肌肉可以順著這個方向收縮和放鬆。當肌肉、肌腱沒辦法承受發生在他身上的力量時,他就有可能撕裂、受傷,這就是拉傷。 拉傷依照收縮方式來分類 肌肉收縮的運作有分成三種: 向心收縮 、 等長收縮 、 離心收縮 。 我們拿小明當作例子,小明在健身中心舉啞鈴,看到校花小美經過,想展現他的男子氣概給小美看,希望能留下健美的印象,於是換了一顆超重的啞鈴,我們叫它啞鈴醬。 當小明把啞鈴醬往上舉的過程中,啞鈴醬移動的方向和肌肉收縮的方向差不多, 肌肉越收縮越短 ,這個叫做 向心收縮 ! 因為啞鈴醬很重,她很久沒控制體重了,不對,其實她生下來就那麼重了。小明因為沒舉過那麼重的啞鈴,奮力一提,產生劇烈疼痛,發生了拉傷。原因是 肌肉突然負荷過大 。 所以各位千萬不要為了求偶、比賽成績、耍中二等原因讓自己做超過負荷的事,不划算。 假設小明沒有因為向心收縮受傷,他把啞鈴醬舉在一個位置不動,讓肱二頭肌變大變硬,故意等小美經過讓她看一眼。這時候小明的肱二頭肌正在 等長收縮,意思是肌肉持續收縮,但長度沒有改變 。 小美看都沒看一眼的經過小明,誰叫小明長得不像金城武。小明很氣餒的把啞鈴醬緩緩放回架子上。這時候肱二頭肌其實還是在收縮,但是啞鈴醬移動的方向和肌肉收縮的方向相反, 肌肉收縮的過程卻在拉長,這就叫做離心收縮 。 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啞鈴醬會蹦的一聲掉到地上,會被館長罵,我是說運動場館的館長。 離心收縮是最容易拉傷的時候。有在運動、健身的大家要多注意。 上面提到的拉傷原因大致上可以歸類在因為負荷過大,其他常見肌肉拉傷原因還有兩種: 力量不平衡 :你身體做一個動作時,經常是數條肌肉、肌群一起收縮和放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