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9的文章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今天的足保健你做了嗎?

圖片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今天的足保健你做了嗎?     人體的腳部存在著許多的穴位,足部的保養是非常重要的,足部的按摩很受大家的歡迎,有許多的人知道足療保健有好處,但是不知道到底有什麼好處,今天我們就一起了解下,足保健的好處和,注意事項。 一:好處 1、防治神經衰弱和失眠 :每天晚上用中藥泡腳足療法可以加強神經系統鍛鍊,從而促進神經系統的調節,同時能夠改善睡眠,這對神經衰弱和失眠的患者有益。 2、防治高血壓:中藥泡腳足療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調節神經及內分泌系統,氣血暢通了,血壓就平穩了。 3、防治風濕性關節炎:中藥泡腳足療可以加強血液循環,具有通絡活血,祛寒消炎的功效,對風濕性關節炎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防治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可以用足療來治療疾病。 4、防治腿腳麻木:用中藥來泡腳可以激活腳上的神經末稍,使全身的神經系統能夠上下貫通,消除腿腳麻木。 5、防治糖尿病:中藥泡腳可以調節內分泌系統,促進胰島細胞恢復功能達到控制血糖目的。 6、防治感冒祛寒暖身:中藥泡腳足療可激活足底穴位,並且能夠將營養物質及新鮮氧氣送到大腦從而使全身感到很舒適。 7、美容減肥:中藥泡腳足療可以促進腎上腺分泌激素,也可以增強皮膚新陳代謝和分解體內脂肪,使皮膚白皙身材更加的苗條。 8、防治腦溢血和腦血栓:天天中藥泡腳足療天天保持血液暢通,不再擔心患腦溢血和腦血栓了。 9、腰椎間盤突出症、頸椎柱增生:足療保健能夠幫助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症、頸椎柱增生等症。 10、疏經活血:經絡具有聯繫臟腑和肢體的作用。 二:禁忌 足療雖好,但並不是人人都適合,我們一起看看哪些人群不適合做足療保健 1、單做足療的話,時間1小時左右最佳。如果時間過長、按摩過度的話,人體的關節、韌帶、軟組織容易受到傷害,也抑制了人體本身的活力和抵抗力。 2、各種嚴重出血的患者,做足療按摩容易使病情加重。 3、女性妊娠3個月以內做足療很容易導致流產,3個月以後可以通過做足療來緩解浮腫、改善循環,但是手法一定要輕。 4、惡性腫瘤患者術前不要做足療,因為足療會加速癌細胞的擴散,手術之後結合足療進行康復治療,倒是不錯的方式。 5、足部骨折患者一定要到醫院檢查,搞清楚骨折部位和受損程度,不能夠隨便接受足療。 6、傳染病人和足部皮膚有創傷及病變的患者也不

健走好處多多又簡單!5個訣竅到處是你的健走場

圖片
健走好處多多又簡單!5個訣竅到處是你的健走場 【早安健康/西田潤子(東京山手醫護中心健康管理部部長)】 健走時兩手空空自在行走,是最理想的狀態。不過,在日常生活中從事生活式健走,難免會碰到通勤或出門購物的情況,必須帶著東西行走的情形。 這時要注意身體的左右平衡,帶著東西行走容易導致體重偏向其中一邊,加重身體的負擔,這也是疲勞、受傷、身體產生不適的原因。 帶著東西行走時,要留意身體重心平衡。女性最好保持漂亮的行走姿勢,東西提在手中或背在肩上的姿勢各有不同,請確認左頁的圖示內容,有更詳盡的說明。 另外,下雨天也有撐傘走路的訣竅。例如握柄彎曲的部分朝前,用大姆指以外的四根手指握住。腋下收緊,手肘貼近身體,如此就能筆直拿穩,保持身體的重心平衡。 Point:行走時多留意身體左右平衡,一樣能優雅健走。 嘗試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健走 是否能養成健走習慣,端看各位能否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融入健走運動。刻意鼓起幹勁健走,反而不容易持之以恆。那麼,該如何將健走運動融入生活中呢?首先,在自家附近行走時花點巧思吧! 例如:我們每天買東西,習慣到自家附近的超商或商店街,偶爾不妨走到稍微遠一點的超級市場購物。移動距離拉長,行走步數也會跟著增加。 此外,若是搭電車通勤的讀者,則可以提早一個車站下車,多走一站的距離。發現新店面或捷徑是很有趣的事情,事先確認地圖就不用擔心迷路了。 總而言之,一切端看各位的創意。試著發揮各種巧思,絕對可以增加健走的機會。 Point:發揮各種巧思,就能增加健走的機會。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本文摘自 《走路是靈藥,治百病的對症健走自療法》/西田潤一(東京山手醫護中心健康管理部部長師)/采實文化 資料來源: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5613

4個簡單小訓練,強化腳踝、防止扭傷!

圖片
4個簡單小訓練,強化腳踝、防止扭傷! 愉快的運動過後時常感到腳踝不適,讓你對於運動越發卻步?其實這可能是腳踝不夠強健的徵兆,可以透過有效的腳踝強化運動,加速創傷恢復,更能有效預防運動傷害。在出現疼痛情形之時,應立即停止相關活動,避免傷勢加重。《護腳聖經》作者、資深超馬跑者約翰.馮霍夫提出了幾個有效鍛鍊腳踝的方法: 腳踝扭傷預防方法 1. 腳趾寫字 坐在椅子上,藉由使用腳趾寫字、畫圈來刺激腳踝運動,訓練到腳踝的各個角度。順時針、逆時針各50次,每天至少進行4至5組。 2. 單腳站立 可單腳站在枕頭、抱枕上,由於其不穩定的特性,可訓練自身的平衡感;在平衡感增加後,可以加上膝蓋快速上下彎曲的動作,有效訓練足部。在適應之後,可以將眼睛閉上,增加動作的難度,除有效鍛鍊腳踝之後,也可以刺激神經末梢快速反應。 3. 踮踮腳尖 把前腳掌放在突起的表面(書、低臺階、或木頭),接著將腳尖踮起再慢慢放鬆,踮起時間與放鬆恢復的時間約停留10至15秒,重複至小腿感到疲勞為止。 4. 單腳跳然後換腳 練習往前跳、再往後跳,還有往左右跳,能夠更多方面的訓練到腳踝。 訓練小腿肌也可有效預防腳踝受傷,3步驟可訓練小腿肌 1.倒著跑步 2.赤腳在沙灘上跑步 3.上下樓梯,下樓用前腳掌著地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原文網址: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895 資料來源:《護腳聖經:跑者、山友、舞者、健行者、戰鬥人員、極限運動員必備的傷害預防與治療大全 作者:約翰.馮霍夫 出版社:遠流

從坐姿看身體健康!愛蹺腳「骨盆全歪」...你是哪一個?

圖片
從坐姿看身體健康!愛蹺腳「骨盆全歪」...你是哪一個?     你常腰痠背痛、腳痠腿疼嗎?《全民人體力學保健教室》表示,人體有個特殊的慣性,會喜歡順著自己緊繃或歪斜的方向來擺動我們肢體。如果身體上有筋膜失衡(緊繃)的情況,一般而言,坐著時會傾向擺放成「該筋膜比較不會被拉扯的姿勢」(也就是該筋膜較鬆、較縮短的位置),如此身體才會感到舒服!     因此,我們可以藉由觀察自己「平常的習慣坐姿」,來去推測你最可能的「關鍵筋膜緊繃」位置,趕快看看你平常偏好哪種坐姿,你的下半身筋膜是否出狀況了! 1. 習慣「腿靠攏坐姿」: 平時坐姿能自在將雙腿合在一起,通常意味著下半身筋膜較為健康平衡的,這意味至您下半身的筋膜理應較無明顯不平衡,但如果您還是有腰痠背痛的困擾,則通常代表是來自其它力學失衡問題唷! 請繼續往下閱讀... 2. 習慣「內八型坐姿」: 平時坐姿喜歡雙腳呈現X型,外表看似可愛,但通常意味著大腿內側筋膜較緊繃。 3. 習慣「腳張開型坐姿」: 平時坐姿喜歡雙腳開開的,外表看似不拘小節,但通常意味著大腿外側筋膜較緊繃。 4. 習慣「翹腳型坐姿」: 平時坐姿喜歡翹腳,外表看似優雅,但通常意味著骨盆周圍筋膜已明顯不對稱失衡了。 5. 習慣「側坐型坐姿」: 平時坐姿喜歡屁股朝某一側坐,外表看似有氣質,但通常也意味著骨盆周圍筋膜有不對稱失衡。 保養運動菜單: 1. 習慣「腿靠攏坐姿」: 為正常平衡的坐姿,暫無需針對特定筋膜伸展。 2. 習慣「內八型坐姿」: 請做圖一「大腿內側筋膜伸展運動」     起始位置:正躺,將要伸展那側腳的大腿和膝蓋彎起來90度。 動作:第一步,要伸展那側的手將大腿後側肌群向外拉緊。第二步,將大腿向外打開。第三步,膝蓋伸直,一直到大腿內側有被拉緊的感覺,維持姿勢30秒到1分鐘再回到起始位置。 3. 習慣「腳張開型坐姿」: 請做圖二「大腿外側筋膜伸展運動」     起始位置:坐姿,將要伸展那側腳的膝蓋彎起來並橫跨過對側腳。 動作:將要伸展那側腳的膝蓋拉靠近對側肩膀,一直到大腿外側有被拉緊的感覺,維持姿勢30秒到1分鐘再回到起始位置。 4. 習慣「翹腳型坐姿」或「側坐型坐姿」: 請做圖三「骨盆歪斜失衡調整運動」     起始位置:躺姿,雙腳膝蓋彎起來。 動作:把骨盆想像成時鐘,將骨盆來回順時鐘/逆時

身體需要保養而非維修!專家帶你破解健康與痠痛的3大迷思

圖片
身體需要保養而非維修!專家帶你破解健康與痠痛的3大迷思 從事脊椎保健教學的經驗讓我發現,社會大眾對「健康」這件事,普遍有三個錯誤迷思。 迷思一:錯把身體當物體     人體是有生命有心性有靈性的「mind body」,並非「physical body」,但很多人把自己的身體視為手機、電腦般的用品,壞了就是送修,所以當身體有狀況時,就到醫院「進廠維修」。當你習慣只用醫療解決身體的症狀時,你就是在物化自己的身體,而且依賴他人來對待你的身體。 迷思二:錯把痛點當重點     是姿勢症台灣醫療「俗擱大碗」,造成民眾高度依賴醫療,一旦疼痛出現,無論頭痛、牙痛、胃痛、肩頸酸痛,患者所有注意力都放在痛點上,一有疼痛就找醫師。但處理痛點就能根治狀嗎?不能的!因為痛點並不是重點,處理疼痛真正的重點在於找出疼痛產生的原因。既然功能失常異常造成的,想讓脊椎、肌肉、筋膜、關節的功能恢復正常,必須從改掉壞姿勢做起。可是多數人卻只聚焦在處理症狀,而沒有去阻斷創造症狀的源頭,本末倒置了。     以肩頸酸痛來講,請大家做一個動作:豎起左手食指,然後右手食指按在左手食指指尖上,用力往後壓,此時左手食指連接手掌的地方是不是會痛?這個痛點的產生,是因為有外力壓著指尖所致。肩頸酸痛就好比這個情況,當我們胸前肌肉短縮,肩頸背部就繃緊了,長時間下來就產生疼痛,但大家往往只處理出現疼痛的地方,卻沒有想到,放鬆胸前短縮的肌肉才能徹底消除疼痛。以剛才請大家做的壓手指動作來說,如果把被用力往後壓的左手指尖放開來,痛點自然就會消失。 迷思三:錯把不痛當健康     當症狀被療癒、疼痛消失了,大家就以為自己恢復健康了。但沒有症狀、無病無痛並不等於健康,因為痛點只是在醫療處置下暫時消失而已,只要你沒有從根本解決疼痛發生的原因,一段時間後它會再度發作。     以上這三個錯誤的迷思,讓很多人認為身體同部位同症狀的毛病周而復始產生是「正常」的,並沒有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會如此,只在每一次症狀又發作時,趕緊求助醫療。就醫時,醫師當然是針對症狀給予治療,醫師跟患者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消除症狀,而忽略了姿勢異常跟功能失常這樣的惡性循環。但我們不是因為有痛點才不健康,我們所有的症狀、不舒服、疼痛,都是因為不好的生活習慣及行為模式而產生,痛點只是呈現最終的結果。

天母門市店長的親身體驗談

圖片
天母門市店長的親身體驗談     大山度健康鞋天母門市的店長: Ann  分享了她穿了多年的GANTER 健康鞋的心得     Ann說: 在穿這健康鞋之前她的膝關節和臗關節都有些問題,固定都要看醫生打玻尿酸也無法久站久走,也容易腰酸背痛造成不太喜歡外出。     因緣際會來到大山度公司工作接觸了GANTER 健康鞋,抱著估且一試的心態開始穿上了GANTER 健康鞋,剛開始穿GANTER 健康鞋時,右腳腳底板感覺會痛不舒服,詢問後得知這是正常現象,因為鞋子的支撐性在調整原本不正確的走路姿勢;身體也在逐歩調整重心,經過五、六天的不舒適後疼痛感就沒有了,身體反而感覺很輕鬆自在。     到現在已經穿了將近六年的 GANTER 健康鞋,外出久走久站也不容易腰酸背痛需要找地方休息,也將近二三年沒有再因為膝蓋不舒服去打玻尿酸,運動訓練腳的肌肉再加上好鞋讓我走路輕鬆自在,現在休假也喜歡往外跑了。                                             店長害羞只露出美足

生病不必摸額頭,腳會告訴你!-真健康,從腳開始

圖片
生病不必摸額頭,腳會告訴你!-真健康,從腳開始                                 圖片來源: 陳德信     在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擔任企劃宣導的李松蓮首次上身體律動課時,老師要大家練習把手掌張開,這動作不難;接著,老師要求把雙腳腳趾張得開開的,同時覺察身體有什麼感受。 「哇,超難的,腳趾好像不太聽我的,」松蓮坦言,這是她第一次對自己的腳丫子進行觀察。     腳丫子離身體最遠,卻最常被我們忽略,算一算每天花多少時間呵護臉蛋,就知道自己對腳有多冷漠。如果以為把雙腳塞入鞋子內就沒事,將會錯過腳發出的健康警訊,因為不論中西醫都同意,老化是從腳開始。     「從 糖尿病 到營養不良,透過檢查腳都可偵測出來,」美國足部醫學會(APMA)發言人珍妮丹德森醫師認為。在千年前,古籍《黃帝內經》已直指:「人之衰老始於足,足血盈則身心健」。 下肢是人體第二個心臟     我們能活著,是靠心臟輸送血液到全身,當血液流向下半身時,再透過下肢幫忙把血液打回心臟,「這是個不小的力量,」萬芳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陳祺賢說。     因為血液從心臟出發時是經由動脈到全身各細胞,流回心臟則需要經過微血管、靜脈,藉著肌肉收縮(周邊血管也跟著收縮)擠壓靜脈血,像擠牛奶一樣把血液從有瓣膜的靜脈中擠回心臟,下肢也因而被喻為「人體第二個心臟」。     問題來了,當腳的肌肉量減少,肌肉收縮差,擠乳作用減弱,下半身靜脈循環變慢,血流以龜速前進,血氧度變低,台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前主任賴曉亭表示,這會使得靜脈血管內的酸性物質(代謝的產物)增多,血液循環差,無法將百分之百的血液運回心臟,容易出現下肢腫脹、腳冰冷或 痔瘡 、靜脈曲張等症狀。     當血液運行到足部末梢組織時,那裡有最小的微細血管,「小到只能通過一顆紅血球,」當紅血球攜帶氧氣、養分到末梢血管時,如果腳趾被壓迫住,氧氣供應不足,「血液過不去、血液內的雜質或毒素也帶不出來,逐漸堆積在末梢微血管,」長期累積下來就演變成皮膚(例如腳的皮膚變厚、角質化)、趾甲(例如受鞋子壓迫導致趾頭變形、趾甲失去光澤或塌陷)等問題,中華足部反射區健康法協會前理事長、美國西南國際大學自然醫學院反射學教授陳明仁研究足部按摩26年,他觀察到現代人的腳趾問題非常多

比跑步安全、減肥效果佳!健走11大好處

圖片
比跑步安全、減肥效果佳!健走11大好處                             ( 圖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在一篇名為(堅持步行的驚人效果)的文章中,歸納了健走能夠強身健體的各種作用: 1)增強心臟功能,使心跳慢而有力。消除心臟缺血性症狀或降低血壓。使人體消除疲勞,精神愉快,緩解心慌心悸。 2)增強血管彈性,減少血管破裂機率。 3)增強肌肉力量,強健腿足、筋骨,增強關節靈活性,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 4)增強消化腺分泌,促進腸胃規律蠕動,增加食欲,預防血壓、 糖尿病 、 肥胖 、 便祕 。 5)減少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在動脈壁上聚積,預防高血糖、血脂。也能減少血糖轉化成甘油三脂的機率。 6)減少腹部脂肪堆積,維持體態。 7)減少血凝塊的形成,降低心肌梗塞機率。 8)減少過多的腎上腺素。過多的腎上腺素會引起動脈血管疾病。 9)在戶外新鮮空氣中步行,可使大腦變得清晰、靈活,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據專家實驗結果,每週步行3次,每次1小時,連續堅持四個月者與不喜歡運動者相比,前者反應敏銳,視覺與記憶力均占優勢。. 10)緩解神經肌肉緊張。據專家研究,當煩躁、焦慮湧上心頭時,快走15分鐘,可穩定情緒。步行是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健身方式,可緩解神經肌肉緊張。據專家檢測,當煩躁、焦慮湧上心頭時,以輕快步伐散步15分鐘,可緩解緊張,穩定情緒。 11)保護環境,降低廢氣污染,提高身體免疫力,減少疾病,延年益壽。 比跑步更安全     總有人問我,跑步好還是健走好?我認為健走比跑步好。雖然跑步有一定的健身效果,但會受到身體素質的限制。一般來說,很少運動或30歲以上的人,冒然跑步會很容易傷到膝關節和肌腱;心、腎、肝等器官或新陳代謝系統有問題者,還會大量耗費血流與氧氣。美國醫學博士史塔曼曾對一組中年婦女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持續跑步六個月導致四成的人脊椎、膝蓋和踝關節受損。此外,一些球類或戶外運動也不適合當作長期運動,尤其是老年人和女性,應該選擇相對比較溫和的運動。 減肥效果好     從古至今,人們經常用「燕瘦環肥」來形容體態。當然,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審美觀念,如今的社會減肥口號依舊不斷,減肥還是人們──尤其是女人的口頭禪。可是,市面上的減肥方法五花八門,有些人為了達到目標,甚至採用一些極端的減肥方法,之

腳麻、抽筋、覺得冷...10的不可輕忽的腳症狀

圖片
腳麻、抽筋、覺得冷...10個不可輕忽的腳症狀 腳麻可能跟糖尿病、深部靜脈塞住、椎間盤凸出有關; 腳抽筋可能缺鈣或磷、身體脫水、靜脈曲張……。你的身體狀況如何,腳會「說」給你聽。 老化先從腳開始,我們每天「站在」腳上面走路、工作、活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卻鮮少理會或觀察腳發出的警訊。 不論中醫或西醫都同意,身體是個整體,力量的傳導絕不是只有局部,一個地方有問題,長期下來將會影響其他部位。一旦離我們最遠的腳趾頭功能出了問題,因為施力點被迫改變,也會從腳、足踝、小腿、大腿牽動到腰部,甚至脊椎,久而久之,骨骼結構發生改變,肌肉與筋骨也跟著出問題。 如果你的腳經常出現各種症狀,當心,健康正在拉警報。 一、腳冰冷 ■症狀: 手腳常冰冷,尤其晚上,甚至冷到睡不著。 ■醫生怎麼說: 彰化秀傳醫院足踝外科主任朱家宏說,腳冰冷除了血液循環不好、走路或運動量太少之外,也很可能跟其他疾病有關,如 糖尿病 、動脈栓塞或雷諾氏症(自體免疫疾病「硬皮症」)的早期徵兆,如果經常手腳蒼白冰冷,趾甲從慘白變成藍色、紫紅色,要特別留意。 除了血液循環較差,也可能與自主神經的作用有關。 萬芳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陳祺賢解釋,神經系統除了運動神經、感覺神經,還有負責血管收縮擴張、感覺冷熱、會不會起雞皮疙瘩或流汗的自主神經,如果末梢神經特別容易收縮,即使溫度相同,易收縮的人手腳會特別冰冷,「女性特別容易這樣,真正的原因未明,我們猜測很可能是某些女性的自主神經比較容易活化起來。」 傳統醫學則認為脾胃偏涼的人容易手腳冰冷,好發於活動度低(經常坐著)、吃素(葷食偏熱,長期不吃葷容易讓脾胃偏寒)或氣血虛弱者,這樣的人即使喝杯熱茶可暫時溫暖手腳但沒多久又涼掉了,因為是靠外來東西暫時改變血液循環,自己本身氣血循環仍差,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針傷科主任陳萍和指出,根本之道是提高活動度、吃活血的藥或攝取可溫補脾胃的食物。 ■你可以這麼做: ◎1.用40℃熱水,泡腳20分鐘可以泡腳改善,但不要泡太熱以免燙傷,陳祺賢建議水溫不超過40℃。也不能泡太久,研究顯示20分鐘最適宜,因為我們是恆溫動物,改變體溫太久,身體會設法把溫度改回來,所以如果泡太久讓腳很熱,身體會設法製造能量把腳部的熱帶走,「反而消耗更多熱量,心臟會受不了。」 ◎2.酒釀龍眼食補 至於如何溫補脾胃,最

保護關節的7大方法

圖片
保護關節的7大方法 你不會故意將車子開進路面的坑洞中,或以時速90公里駛過減速路障,因為都會傷害你的車子或縮短使用年限。同樣的,你也不應該隨意傷害你的關節,特別是當你有關節炎的時候... 關節保護的原則 1.尋求醫師的建議 假如你不習慣運動,特別是當你不確定何種活動對你是最有益和適當的時候,請先和你的醫師討論。 2.慢慢地開始 在不損傷關節的情況之下保持活動,至少一天一次,將關節伸展到最大但不痛的程度。這種無痛的伸展運動,可以提供軟骨養分,但要小心的是不要過度活動,尤其是 類風濕性關節炎 。 一定要在做任何運動的開始和結尾時做伸展運動,可以放鬆肌肉,減少受傷的機會,也能增加僵硬關節的活動程度。 3.運動前後的暖身與緩和運動 運動前可以使用熱敷袋、按摩或數分鐘慢步,做關節和肌肉的暖身,熱水浴或淋浴也是有幫助的。熱敷袋使用20分鐘後應該感到溫暖鎮定而不是熱。此外,運動後可以在關節處冰敷10~15分鐘,不要將熱敷袋敷放在已經發熱和腫脹的關節上,以免加重腫脹疼痛。 4.漸進性的設定速率 從你覺得舒服的速率開始。也許你只能夠從住處走到車道盡頭再折返,那就從這裡開始。等能力許可時,再往下走到下一棟房子,依此類推。 試著在一天之中不同的時間做運動。體會一下何時是疼痛最輕微的運動時段。 5.學會了解和關心你的疼痛 學會分辨關節炎的一般性疼痛和關節過度使用的疼痛二者有何不同。調整你的活動等級和做事方法以避免過度疼痛。當關節疼痛和腫脹時,不要過度運動到疼痛、受傷或發炎的關節,因為這時最容易受傷。 如果做完運動後,疼痛增加並持續1、2個小時,而且日復一日,疼痛發生漸多,你可能已經運動過度了。 6.了解你的限度 如果髖部或膝蓋有退化性關節炎,但是骨頭和軟骨並未磨損得非常厲害時,也許適合做相對性高撞擊的活動,例如走路。但當骨頭和軟骨已有顯著的磨損時,走路可能會傷害更多,此時游泳比較好。 7.記得休息 這個觀念可能會讓人感到混淆。起初你的醫師告訴你要保持活動,然後你又聽到休息的重要性。 這是一種微妙的平衡。有時你需要休息來儲存體力,有時則需要運動來維持肌肉的強度、供給關節營養、保持合理的彈性,以及保持體力。 休息有兩種形式,都很重要: 1.關節的休息 當髖部肌肉感覺疲乏時,表示需要坐下和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