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9的文章

揮別藥物,從日常生活護關節

圖片
    除了接受保守性治療,若能從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著手,緩解關節退化將不再是難事。     中醫緩解關節退化包含內服與外用中藥、針灸、推拿等方式,「但若真的要養生,還是要靠運動去鍛鍊,這反而會比你用針、用藥或推拿手法來的更有效,」長庚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治醫師謝逸雯說。 《康健》整理專家說法,提供幾個有效緩解關節退化的撇步: ●減重能減少膝關節負擔     「年紀大、過重都是危險因子,」謝逸雯說,流行病學研究證明,肥胖與膝關節退化程度密切相關。     根據統計,站立和行走時,膝蓋所承受的重量是體重的1~2倍;跑步、爬樓梯約4倍;打球和投籃是6倍;蹲、跪姿勢約是8倍。假設一個80公斤的人爬樓梯,他的膝關節就需承受約320公斤的重量。 維持正常的體重,為關節減壓,才能避免關節退化提早報到。 ●避免蹲、跪或坐太低     前面已提到,蹲、跪時膝關節必須承受人體的8倍重量,除此之外,坐太軟或太低的椅子,也會壓迫到膝關節。     太軟的椅子使臀部下陷,膝蓋上抬,力量都作用在髖骨,患者起身的瞬間,被擠壓的骨盆肌肉無法立即伸展,導致站不起來;太低的板凳也會折疊、擠壓到膝關節。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針傷科主任陳萍和說,患者坐著時,膝蓋應與椅墊同高,而且要坐正,若坐正時背會痠,寧可加個軟墊,也不要坐懶骨頭沙發。 ●少穿高跟鞋     年輕女性因長期穿高跟鞋,導致膝蓋和髖關節早早退化,有些人一開始還誤以為是坐骨神經痛,其實是因為穿高跟鞋改變了人體站立時的力線結構,使力量集中作用在髖骨,增加腰部的負擔。陳萍和建議,儘量穿軟底或平底的鞋子,鞋底前後高度不要差太多。 ●打太極拳有效減輕疼痛,增進身體功能     打太極拳能增加膝蓋周圍肌肉的強度,緩解關節疼痛,謝逸雯說。 國立成功大學體育健康與休閒研究所就曾發表《太極拳運動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影響》研究,因太極拳屬於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打太極拳確實可以減緩關節退化,並改善肌力、柔軟度與平衡感,但前提是要經專人指導,否則做錯方式反而傷到關節。 ●抬腿練習強化腿部肌肉     長庚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治醫師陳玉昇建議,膝關節退化的患者平日可做平臥抬腿練習,或找一張堅固的椅子

淋巴癌症狀不一定會淋巴腺腫大!6個沉默訊號更要小心

圖片
淺談淋巴癌的常見症狀     48歲陳女士,因腹部腫脹與下肢水腫來醫院求診,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是後腹腔的腫塊,經醫師安排切片檢查,病理結果發現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安排做一系列的檢查之後,接受標靶搭配化學治療,第一次療程之後腹部腫脹迅速改善,雙側下肢水腫消失,目前仍持續接受治療當中。     淋巴癌雖然是從淋巴組織長出來的惡性腫瘤,但症狀卻不一定會有淋巴腺腫大,因為全身各個器官都可能長出淋巴癌,而淋巴癌是一種屬於全身性疾病。淋巴癌主要可分為兩種,一是何杰金氏淋巴癌以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癌。     導致淋巴癌發生的危險因子甚多,除了年紀、體質、接觸化學物質、PM2.5之外,病人本身有嚴重的免疫機能異常,如腎臟移植者、AIDS愛滋病毒,或特殊病毒感染者,其罹病率為正常人的數十倍,有家族及遺傳傾向的案例則很少見。     淋巴癌又稱「沉默的癌症」,由於它的初期症狀與其他感染類似,容易被忽視,因而耽誤治療的時程。即便如此,相對於其他的惡性腫瘤,淋巴癌卻又是少數能在治療後,能夠獲得良好控制的癌症。 淋巴癌的常見症狀有以下六種: 燒:突然無故發燒。 腫:脖子、腋下或鼠蹊部長出隆起的腫塊,不會痛。 癢:全身發癢。 汗:夜間盜汗。 咳:持續咳嗽、喘。 瘦:三個月內減輕體重5%以上、常覺得疲倦。     由於淋巴癌也可能發生在其他的器官,若是發生壓迫、阻塞的現象,依據部位的不同,也有可能產生其他不同的症狀。     淋巴癌依據侵犯範圍可分成四期,前兩期稱為早期淋巴癌,如果癌細胞越過橫膈膜,則進入第三與第四期,兩者並稱晚期淋巴癌。值得一提的是,淋巴癌第四期並不等於癌症末期,只要接受適當檢查與治療,患者仍有機會治癒癌症。 第一、二期:早期淋巴癌 第三、四期:晚期淋巴癌,癌細胞越過橫膈膜。 淋巴癌第四期不等於晚期。     淋巴癌雖屬惡性疾病,但由於診斷方法、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藥物的進步,與血液幹細胞移植、免疫治療、及細胞治療的發展,使淋巴癌的治療效果大大提昇。只要與醫師充分合作,接受完全的檢查及治療,淋巴癌比其他的惡性腫瘤更容易得到控制,甚至痊癒的機會。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

腿粗骨盆歪是髖關節歪斜!抬腿轉5圈就能矯正歸位

圖片
     雖然平時飲食還算正常,體重也屬正常範圍,下半身就是越來越胖,不只屁股大,還有著一雙壯碩的大腿?這是因為久坐、缺乏運動,讓髖關節周圍的肌肉僵硬,進而導致骨盆歪斜,下半身的身材也跟著走樣。透過每天靠牆轉動大腿的動作,就能輕鬆活動髖關節,矯正骨盆、鍛鍊臀部,提高下半身代謝! 大多數人髖關節可動範圍窄 大腿外側肌肉使用過度引肥胖     指導學生超過三萬人以上,以髖關節伸展運動十分知名的日本運動教練藤本陽平表示,髖關節是全身最大的關節,不論行走坐臥都會使用到,然而,大多數人的髖關節卻無法順暢的自由活動。這是因為長時間久坐,髖關節周圍的肌肉變得僵硬,無法自由的活動,進而導致臀部鬆弛下垂、骨盆位置歪斜,並且為了代替鬆弛衰弱的臀部肌肉,大腿外側肌肉過度使用,而讓大腿變粗。     日本運動記者井之方學也表示,近年爆紅的骨盆矯正瘦身法,原理在於讓骨盆回到了正常的狀態,身體的姿勢變好,就能順利活用肌肉,既能打造好看的體型,還能讓基礎代謝率提高,並且讓原先偏離的內臟歸位,活化內臟機能,促進消化和代謝,幫助排便順暢。 《重整骨盆這樣做》     站著轉動腳部的動作,能夠放鬆身體深處支撐著骨盆的髂腰肌,幫助重整骨盆位置。要訣是像做跨欄運動一樣,從大腿根部大大的活動。 朝內、朝外各轉5圈,左右交替。     朝外轉圈時,右手貼著牆壁筆直站立,左腳膝蓋彎曲,在身體前方高高舉起,接著朝外側打蓋,盡可能保持膝蓋高度將腳朝後轉去。 左腳筆直地往正後方挪動,接著左膝蓋在身體側邊盡可能保持在最高的位置,從後面移動到前方放下。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www.edh.tw/article/13217

改善濕疹的方法

圖片
    換季正是濕疹好發的季節,當濕疹發作時,皮膚常見會出現小水泡、脫屑、搔癢等症狀,長期下來也容易出現角質增厚、乾燥等狀況,且若未善加控制,將可能反覆發作、極為惱人!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表示,濕疹的皮膚特別敏感、脆弱,因此更需要小心照料;日常建議做足保濕工作、減少皮膚刺激,症狀加劇時應積極就診,對症下藥即可緩解不適。     濕疹是一種皮膚過敏的反應,然而濕疹成因眾多,患者往往難以找到確切的過敏原,也使濕疹症狀反覆發作。柳朋馳醫師表示,濕疹的皮膚既敏感又脆弱,需要患者多方留意、悉心照料。 日常生活中建議從以下幾點來改善濕疹問題: 1. 勤擦乳液保濕: 乾燥的皮膚容易龜裂、出現傷口,故應勤抹乳液以維持皮膚足夠的含水量,以維持健康的皮膚狀態。 2. 保持皮膚乾爽: 大量流汗後應盡快擦乾或更換衣物,以保持皮膚乾爽。 3. 減少物質刺激: 若必須長時間碰水、接觸清潔劑等物質時,建議戴上手套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4. 洗澡水宜微溫: 洗澡時最好採用溫水而非熱水,因為過熱的水溫會帶走皮膚上的油脂,反而加重皮膚乾癢問題。 5. 避免搔抓患處: 當患處出現搔癢問題時,建議可用採冷敷或塗抹乳液保濕,避免搔抓患處以免出現傷口而加重症狀。     除了上述方法外,柳朋馳醫師也提醒,若症狀嚴重或遲未改善時,仍建議積極就診讓醫師對症下藥;尤其在不確定病因的情況下,不建議患者自行購買成藥,以免用錯藥劑反而加重不適症狀。 濕疹相關問題,建議諮詢「皮膚科、家醫科」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3312

預防靜脈曲張、膝蓋痛 醫師教你3種運動

圖片
    許多久坐、久站族群都會有靜脈曲張的困擾,該如何才能有效預防呢?琳安聯合診所院長王志軒表示,建議盡量避免長時間相同姿勢,久坐族應定期起身走動,久站族可抽空伸展、活動雙腿,或運用簡單的腳部運動幫助血液回流,就有助預防靜脈曲張。     靜脈靠的是肌肉擠壓,讓血液往身上回流,想要預防靜脈曲張,其實只要定時起身活動雙腳、下肢血液循環,就能達到良好預防之效。 因為小腿離心臟最遠,靜脈壓力最大,所以由小腿的肌肉開始,再活動大腿後側、大腿前側,就可以帶動下肢的血液循環,有效預防靜脈曲張。 醫師王志軒提出3種腿部簡易運動,久坐、久站族不妨跟著活動一下,有助預防及舒緩工作中的腿痠、腿腫問題。 運動一:雙腳踮腳尖、再踮腳跟,各20下。 此運動可幫助小腿肌肉收縮,加速血液往上移動,以改善下肢循環不良的問題。 運動二:單腳往後彎曲勾起腳跟,用力擠腿後側20下,再換腳練習。 運動時會感覺腿後側緊緊的,大腿前側稍有拉筋的緊繃感,此運動有助促進腿後側血液循環。 運動三:單腳抬起、膝蓋彎曲,將腳板勾起、小腿往前踢,膝蓋用力打直往前伸約20下,再換腳練習。     此運動可鍛鍊腿前肌肉,除了可促進血液循環、預防靜脈曲張外,亦有助預防膝蓋痛。 靜脈曲張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心臟血管外科」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2816&eturec=1&from=etu

胃不舒服?小心是膽結石而不是胃潰瘍

圖片
    很多人愛進補,但吃進麻辣火鍋、羊肉爐、薑母鴨……這些油膩食物之後,常常上腹痛,甚至有時痛到冒冷汗,大多數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胃太弱、吃壞了肚子。胃藥吞個幾顆,或休息一下症狀就好多了。 其實在這些胃痛族群之中,有些人並不是胃的問題,而是膽囊結石在作怪!     先考考大家,勾踐曾經躺在柴床上品嚐過的這個玩意兒── 膽囊的功能是製造膽汁嗎? 答案是:否。膽汁製造的來源是肝臟,好像一顆樹,肝細胞是樹葉,膽汁製造之後,流入像樹枝一樣複雜的膽管,最後再匯入主要的膽管,而膽囊主要是膽管旁的儲存槽,當我們吃下含油脂的食物時,神經會刺激膽囊,將膽汁釋出,用以分解脂肪。 為什麼會有膽結石呢?     簡單的說,就樣養珍珠一樣,珠母不同,就生成不一樣的結晶,結石的核心,主要有兩種結晶石,一種是膽固醇形成的結石,大多是黃色,或泥巴結石;另一種是色素結石,結石是黑色、粉狀;再一種就是兩者混合的石頭。 膽結石會有什麼樣的症狀?     腹內器官的疼痛,常常很難明確定位。膽結石引起的疼痛,分成兩種,一種是半大不小的石頭,從膽囊掉入膽管時,引起的管壁痙攣疼痛,通常都是來去像一陣風,最常發生在吃了油脂豐富的食物之後,膽汁排放將結石一起推入膽管。     這種絞痛感,在英文稱作colic pain ,我的病人常告訴我,會痛到想在地上打滾,直到石頭排入腸道之後,症狀會突然消失。     而另一種結石引起的問題,就是 膽囊炎 。試想,原本澄清的膽汁,混了雜質,自然容易發炎,若本身有糖尿病,或是長期臥床,免疫力弱的人,更容易併發細菌性的膽囊炎,嚴重的甚至會引起敗血症。     這種症狀就很模糊了,有些人是用上腹痛來表現,許多人把這種痛當作胃潰瘍在治療,當然,怎麼吃都不會好;另外這種痛也常會牽引到右肩膀,當膽囊發炎腫脹到一個程度時,深呼吸壓右上腹時,會劇烈疼痛,在理學檢查上的特殊名稱叫「 摩菲症狀(Murphy’s sign) 」。 如何確診膽結石?     可能看完以上的症狀之後,你會覺得診斷膽結石似乎沒有一個標準,那要如何確診膽結石呢?感謝超音波的發明,大大提升肝膽疾病診斷的方便性與準確性。     若有以上症狀而懷疑自己有膽結石,其實安排一個腹部超音波,膽結石的診斷正確率,可以高達九成。 若要更詳細地看膽管與肝臟的狀況,則需

腳底按摩簡易三招,美白又保健

圖片
健康,從腳開始!只要你每天早晚花個五分鐘,幫你的腳輕擦揉捏運動,不需花大錢就可以腳部美白又保健的效果!擁有健康,請從每天五分鐘腳底按摩開始!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video/videoTopic.action?nid=118

「降血脂藥」成健保用藥之首!高血脂你該知道的12件事

圖片
    降血脂藥物首度擠下降血壓藥,成為十大健保用藥之首,甚至出現偽藥在市面流竄。面對威脅國人健康的高血脂問題,你該了解哪些事?     中央健保署公布2016年健保給付藥品排行榜,降血脂藥物首度擠下降血壓藥,成為十大用藥之首,且在十大藥品中,降血脂藥物就佔了三項。近日,佔健保用藥排行第一的降血脂藥「冠脂妥」爆發偽藥事件,更吵得沸沸揚揚,食藥署兵分多路展開查緝,藥廠全面回收藥品、換貨。兩件事皆反映罹患高血脂症的國人日漸增加,商機之大,有人不惜以身試法。     面對威脅心血管健康的高膽固醇,有哪些食物能幫助預防?紅麴健康食品能代替藥物嗎?12個與高膽固醇相關的飲食、治療和預防疑問,一次說明白。 》飲食篇 1 美國飲食建議取消膽固醇每日攝取上限,高膽固醇食物可以盡量吃?     錯,過與不及都偏離正常飲食方向。美國飲食指南雖取消健康成年人的每日膽固醇攝取上限,並不代表可以百無禁忌,飲食仍要以均衡營養為方向。台北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課長蔡一賢表示,若過量攝取高膽固醇(如烏魚子、蛋黃、內臟類等)、飽和脂肪(如培根、奶油、糕餅、油炸食物等)及反式脂肪(如泡麵、洋芋片、奶精等)類的食物仍不利健康。 對高血脂患者而言,身體代謝膽固醇的能力較低,仍然要控制攝取飽和脂肪及高膽固醇食物,但不用到一點都不能吃的程度,「有些病人怕到完全不敢吃蛋,這就有點矯枉過正,」蔡一賢說。 2 高膽固醇就不能吃蛋?     只要注意份量、避開其他高膽固醇食物陷阱,照樣可享用雞蛋。 健康成年人每天吃一顆雞蛋應該沒問題,如果是高血脂病人每星期吃2~3顆雞蛋無妨,如果還是想吃,那麼從第4顆雞蛋開始,選擇只吃蛋白(膽固醇含量0) 。 3 高血脂病人不能吃海鮮?     其實海鮮是飽和脂肪低,且屬優質蛋白質的食物來源,對增加膽固醇的影響較低,蔡一賢建議,只要避開蝦頭、蝦卵等高膽固醇部位即可,其他如秋刀魚、鯖魚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的都是很好的選擇。 4 哪些食物可以幫助降血脂?     全穀類食物如糙米、燕麥,及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的蔬果都有降血脂的功能。近年國內外研究也發現,薏仁、紅藜、菇類、黑木耳、深海魚、堅果、黃豆、芭樂、柳橙都有

近百歲仍腿腳有力、無老態的養壽秘訣 60歲開始做都不算晚

圖片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經常有人問我:「醫生,做哪種運動最好呢?」高爾夫球、游泳、單車、瑜伽等各項運動都有它的好處,就怕你不動而已。若打著「預防」疾病的如意算盤,則沒有一種運動像「走路」這樣,能使筋骨、臟腑、血液、內分泌平衡得到全面性的養護。只要能開始,40、50、60歲都不算晚,養成走路的習慣,有病治病、沒病強身。 為何要「走」?走路的好處     俗話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飯後三百步,不用進藥鋪。」唐朝名醫孫思邈近百歲時仍腿腳有力、無老態,旁人跪求養壽秘訣,他教大家的養生十三法,其中一項就是「常散步」。     綜觀世界上活過百歲的人瑞,多半很愛走路,來看看走路有哪些好處: .走路能降低罹患多種疾病的風險,包括睡眠障礙、阿茲海默症、自律神經失調、憂鬱症、躁鬱症、心血管疾病、痛風、骨質疏鬆、代謝症候群、胃潰瘍、消化便祕問題,以及食道癌、肝癌、肺癌等13種癌症。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追蹤7萬名女性,發現 每天快走半小時,能降低4成心臟病發病機率。 另一份針對上萬名男性的研究,發現 每周5天快走1小時,能降低一半的中風發生率。 ‧30歲後肌肉流失速度開始大於生長速度,骨質每年流失1%。要維持肌肉量,必需靠運動,而全身最大肌群在大腿,腿部肌肉佔比超過全身的一半, 每天勤於走動、爬樓梯,有助維持腿部肌肉量,並預防骨質疏鬆 ,「最好的治療就是預防繼續流失。」 ‧ 強度低、有節奏、持續時間長的走路,能有效促進新陳代謝、幫助細胞修復再生、提升免疫力。 在明媚陽光下健走,還能促進腦內啡(Endorphin)、血清素(Serotonin)分泌,有助預防與改善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強迫症、暴食症、慮病症、衝動控制障礙、腸躁症。 如何走?愉悅走路法     從前我剛到台北時,覺得台北的人行道很平、很好走,就從信義區沿著忠孝東路,一路走到台北車站,共5公里,大約走了1小時。     後來養了一隻柴犬阿福,本來覺得天天遛狗很麻煩,卻「因禍得福」,跟阿福一起走了不少路、去了不少地方。人家都說「狗醫生」,如果養狗能養出走路的好習慣,預防各種麻煩的疾病,那狗真的是最棒的「家庭醫生」呢! 「走路」是值得養成的好習慣,若能從中體驗到樂趣,便更容易持之以恆。在此與大家分享我自創的「身

甘婆婆健康新體驗

圖片
    這次雙十國慶的促銷 活動中最令人開心的一件事, 不是人潮踴躍 ; 不是業績長紅,而是讓一個長輩有了一個健康新體驗。     甘婆婆是傳統的婦女重心都是為家庭著想,有什麼好東都是買給家人,卻捨不得買給自己。        在這次促銷活動中她駝著背推著菜籃車緩慢的來到大山度健康鞋天母門市,開口就問有沒有男鞋她要買給兒子,因為兒子工作需要想買一雙好鞋給他,只是鞋子還是需要本人親自試穿才能知道適不適合,只能請她帶兒子來門市試穿比較準。    這時發現甘婆婆腳上穿的鞋子都變形支撐性都沒有了,在現場促銷的特價鞋款中有一款正好試合婆婆穿,因此把這款B07的鞋子 推薦 給甘婆婆,甘婆婆穿上正好合腳,而且本來略微駝背站不直的她,居然可以挺直站穩行走,她好開心很興奮一直說: 我可以站直起來了耶。     之後見到來門市的其他消費者便化身最佳代言人,逢人便說她穿了大山度的GANTER健康鞋背可以直立挺起來了,看到甘婆婆這麼開心,真心覺得大山度健康鞋不只幫助人身體的健康,同時也改善的心理的健康狀態不再鬱悶。      筆者: 大山度小編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心肌梗塞」年輕人也會有 男性過40歲就要當心

圖片
更新日期:2019/9/29 更新內容:高雄捷運公司副總經理賀新,28日早晨在飯店附近跑步,突然倒地失去意識,經搶救仍宣告不治。 生於1960年的賀新,還不到60歲,平日一直有晨跑習慣,這次帶領主管到墾丁進行幹部訓練卻驟然辭世,令同事親友相當不捨。猝死令人措手不及,真的無法何防範嗎? 高雄捷運公司副總經理賀新。(圖/翻攝自 高雄捷運臉書 ) -----(以下為原文) 別以為心肌梗塞、三高是中老年人的專利,衛生署曾統計,台灣人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平均年齡是52歲,但最年輕的心肌梗塞患者竟只有22歲。 年齡無差     新光醫院心臟科主任洪惠風說,有一半以上的心肌梗塞,發病前沒有任何症狀,其他則是會胸悶、胸痛、氣促,而且頻率越來越頻繁。心肌梗塞的死亡率約在10%至20%之間,老年人甚至高達40%,其中有半數以上的患者來不及送醫便死亡。 他也曾在《 為什麼心臟病會突然發作?(增訂更新版) 》提到,心肌梗塞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即使是正處於巔峰狀態的年輕運動選手,也不一定逃得過這個隱形殺手的魔掌。 男女有別    從性別來說,女性在更年期之前不容易罹患冠心症(約50歲),但過了50歲後,就變得與男性一樣。這是因為女性荷爾蒙會保護血管,延緩老化。女性在更年期後荷爾蒙分泌減少,也就得不到保護。     男性由於沒有女性荷爾蒙的保護,較早發生動脈硬化,只要年過40歲,就進入心肌梗塞容易發生的危險期。 心肌梗塞 危險因子     心血管疾病,其實會從年輕、甚至兒童期即開始逐漸累積危險因子,不論現在幾歲,都應該先掌握自己的血壓、血糖、血脂數值。調整好生活習慣,把健檢紅字變成正常,就可降低心血管病奪命風險。因為: ●有高血壓的人,將來罹患心臟病機率增加1.9倍 ●有高血糖的人,將來罹患心臟病機率增加1.5倍 ●有高血脂的人,將來罹患心臟病機率增加1.8倍 ●每降低1mg/dL的總膽固醇,即可減少2%的冠狀動脈疾病風險。 ●每降低2mmHg血壓收縮壓,心臟病的死亡率可降低7%,中風死亡率降10%。 ● 糖尿病 患者的糖化血色素每降低1%,就可以使心臟病的風險下降14%。 (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4大關鍵,做好「水土保持」     「 血管就像公路,心肌梗塞就像是土石流, 」洪惠風妙喻,土石流的發生跟道路(血管內徑)上有沒有障礙

呼吸也胖,透露肌肉老化了!3天1次運動抗老套餐

圖片
    從一個笑容到心臟跳動,我們身體的每個動作都仰賴肌肉運動;肌肉還有助於燃燒熱量,讓人不易變胖。  當肌肉老化,我們變得不靈活,連呼吸都會變胖。 建議  3天運動1次,3種運動各10分鐘,簡單開始肌肉抗老! 3天1次運動套餐,維持肌力     肌肉老化指的是肌肉量減少、肌肉無力、肌肉萎縮等三種現象。要預防這三種肌肉老化現象,運動是最佳方案。運動時會活動的是骨骼肌,為了配合紅肌、白肌的不同特性,我們可以搭配三種不同運動來達到維持肌力的整體效果。 肌肉抗老運動套餐 走路或慢跑、室內腳踏健身車等有氧運動,一次 10 分鐘。 啞鈴、仰臥起坐、伏地挺身等讓肌肉有些負荷的抵抗運動,一次 10 分鐘。 伸展肌肉、預防肌肉萎縮的伸展動作,一次 10 分鐘。     運動時產生的乳酸會引起肌肉痠痛,因此每做完一組運動套餐,建議可以休息 48 小時以上讓乳酸消失;也為了讓新的運動神經元有時間形成,與其在週末一次做完運動的量,不如約 3 天做 1 次肌肉抗老運動套餐最好。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www.edh.tw/article/4992

小毛病潛藏的大問題—聊聊耳朵的悶脹不舒服感

圖片
    一位網友在《康健雜誌》的網路諮詢中留言請求協助,敘述的症狀是「聽聲音耳朵像隔層膜,斷斷續續的」,其實門診中常見這類症狀的病患來求診,而如果讀者仔細留意,也會發現自己偶爾有類似症狀出現,不過多半都是來得快去得也快,也不至於會影響到日常生活的品質,加上同時也未合併其他惱人的狀況,所以絕大多數的民眾都不以為意。     殊不知,這種一天之中或是一生之中偶爾的小插曲可能竟是大問題剛開始的小警訊,若能早期察覺早期介入,就不致有後續遺憾的發生。 耳朵總是會悶悶、脹脹、塞塞的感覺?     其實很多人可能自始至終無法很清楚地形容及說明自己的不適感究竟為何。     較常聽到的是「耳朵悶悶的,像坐飛機時一樣」、「感覺耳朵被一層膜蓋住所以聲音聽不大清楚」、「耳朵有脹脹的感覺,但不會疼痛」、「耳朵好像浸到水,聽聲音會有距離感,也覺得聲音比較小聲」或是「耳朵好像被耳屎或其他東西突然塞住了的感覺」,而就我在國外所看到的,多數病患會用「ear pressure(有壓迫感)」來描述這種症狀,其實這些都是屬於我們這一篇文章所要討論的同一個主題,醫學上很難用較專有的名詞來定義,姑且把它通稱為「耳朵的悶脹感」吧!     有學者統計過約佔門診人數的2%左右,女性居多(所以跟賀爾蒙及月經週期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年齡層的分佈也很廣,從十幾歲到六七十歲都有,這當然也跟發生原因的多樣性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再把不善於表達的兩個極端年齡層(嬰幼兒及高齡)及行動、表達不便的族群納入統計,我相信比例應該還會更高一些。     除了耳朵的悶脹感之外,一些病患還會同時合併有其他的症狀,往往也提供了臨床醫師抽絲剝繭的線索,例如有的人會同時合併耳部的症狀如聽力下降、耳鳴、迴音(口中說出的話會在耳朵內產生迴音)、暈眩、耳痛及耳漏等等,有些人則是會合併鼻子或喉嚨的症狀如鼻塞、流鼻血、鼻涕倒流或喉嚨痛等的情形。     總而言之,詳細記錄下症狀發生時身體各部分的主觀感覺,可以讓自己在看完這一篇文章後很快地排除是否需要儘速就醫的參考,因為有時候這種不適感往往持續的時間並不久或稍縱即逝。 為什麼會有耳朵的悶脹感?     耳朵會發生悶脹感的原因很多,來自外耳、中耳到內耳都可能,簡單說, 當外耳道有較多的異物如耳垢時就會有這種感覺 , 也有人發現當病患本身原來就有系統性或慢性疾病 (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甲狀腺疾病、憂鬱症、過敏

每天1分鐘!一招撐地伸展全身肌肉,肩膀以下都在瘦

圖片
    天氣炎熱,讓我們再難用衣物遮掩臃腫體態,象腿、肥肚、蝴蝶袖全都跑出來見客,讓人不勝其擾...日本知名瑜珈老師推薦一個簡單的動作,讓手、腳、腹部同時出力,能同時伸展刺激腿部、手臂、腹部等處的肌肉,幫助鍛鍊各處肌肉,具有緊實腹部、大腿、手臂的效果,每周做5~7次,持續做就可能感受到體態發生變化! 輕衫難掩肥肚腿,瑜珈老師1招讓身體多處同時瘦下來 日本瑜珈老師森和世表示,適合夏天的輕便、涼爽的衣物,卻會增加身體暴露在外的部位,讓肥肉原形畢露,整個人看起來更顯蒼老、沒精神。因此,森和世建議藉由「撐地後仰」的簡單訓練,幫助鍛鍊髂腰肌、背肌、手臂與腹部等處的肌肉,具有強化體幹、緊實腹部、大腿、蝴蝶袖的效果。 日本身材雕塑、美容美體專家Ricca,以及日本柔道整復師松井薰都認為,腹部肌肉與髂腰肌如果衰弱,容易讓脂肪堆積在腹部,而導致小腹突出,因此需要借助充足的鍛鍊來瘦小腹。 日本土岐内科診所院長、醫學博士長谷川嘉哉則指出,腿部肌肉等下半身肌肉是體內相對較大塊的肌肉,透過鍛鍊能更有效讓基礎代謝提升。日本健身教練、模特兒Sachi更表示,活動手臂除了有消除蝴蝶袖、防止贅肉堆積的效果以外,也可能有助於減少側腹贅肉。 森和世則補充,調整姿勢還有預防駝背肩痛,每天1分鐘,每周做5~7次,持續做3周就可能感受到體態變化。 簡單1動作鍛鍊腹部、腿部、手臂等處肌肉 坐在地板上,雙腳打直,雙手掌心著地放在臀部後方15cm處,指尖朝向前方,微縮下顎同時進行腹式呼吸。 再慢慢讓臀部離地,使腰部腹部朝上方伸,讓腿、軀幹、肩膀成一直線來伸展全身肌肉。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www.edh.tw/article/22077

足底筋膜炎症狀治療3方法,在家加速復原

圖片
         一踩地就好痛!醫師診斷出可能得到了足底筋膜炎,問我說要打針、吃藥或做復健,該怎麼選擇呢?台大北護分院復健科研究團隊最新刊登在國外著名期刊 Rheumatology 的研究成果,發現短期以施打自體血漿製劑或類固醇會有不錯的效果,但長期而言則可考慮進行體外震波治療或施打自體血漿製劑。患者平時也可以用三個方法協助復原。     足底筋膜炎其實不是真正的發炎,而是一種退化性疾病!台大北護分院復健科蕭名彥醫師表示,足底筋膜扮演著維持足弓、穩定足踝、協助吸震的角色。當長時間承受重量,足底筋膜被過度牽拉或受壓,就可能引起發炎及退化。     美國梅約診所 (Mayo Clinic) 指出,正常情況下,腳底的筋膜如同能夠吸收衝擊的弓弦,具有支撐足弓的功能。當筋膜所承受的張力、壓力過大,筋膜可能產生微小的撕裂,而反覆的拉扯、傷害更會持續刺激筋膜、導致發炎。 足底筋膜炎症狀     美國骨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資訊網站 「OrthoInfo」 指出,常見的足底筋膜炎症狀包括: 腳底接近腳跟處疼痛 起床後、最一開始踩地時,以及長時間休息後,疼痛最為劇烈 通常行走數分鐘後疼痛會減輕 運動後(而不是運動期間)疼痛會加劇 足底筋膜炎治療方法     處理上除了施予物理治療與局部注射類固醇之外,體外震波治療以及注射自體血漿製劑是近年來十分盛行的治療方式,目的是引發身體的修復反應、促進退化的組織再生,也屬增生治療的一種。     北護分院復健科張凱閔醫師進一步說明,足底筋膜炎因為是退化性疾病,不容易治癒、常變成反覆的慢性疼痛。若是長期治療,體外震波可以達到類似注射自體血漿製劑的療效,而且價格較便宜許多,也少去打針的疼痛及併發症。     北護分院醫療部韓德生主任建議,若需要長時間站立行走者,或是扁平足或高弓足患者都是足底筋膜炎都是高危險族群,要注意適度休息、勤做足底筋膜及小腿後肌伸展以及考慮使用良好支撐的鞋墊幫助減低足底負擔。     《哈佛健康雜誌》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資料認為,許多醫師會建

名中醫不外傳的「水果養生術」!搞定13種小毛病

圖片
    睡眠不足來盤番茄炒蛋;開會頭腦昏沉,吃幾片蘋果提神醒腦…五顏六色的植物,比提神飲料更能為你充電打氣。     電鍋噗滋噗滋冒出蒸氣,躺在碗裡的紅、綠、黃、白、黑豆已經快要熟透,竄出濃厚豆香味,這碗充滿色彩及能量的雜豆湯,中醫師楊素卿每週要吃上兩、三次。     已屆耳順之年的立生中醫診所院長陳旺全,二十多年來維持75公斤的標準體重,皮膚無斑且光滑,好到令女生忌妒,他用水果順勢養生:因應當時身體狀況選吃水果,比如應酬吃太多肚子脹,就把新鮮楊桃切片吃;睡不好、嘴破疲累,就吃點番茄炒蛋恢復體力。     沒有烏嘛嘛的養生藥膳,鑽研食療十多年的兩位中醫師陳旺全和楊素卿的餐桌上色彩豐富,他們不為人知的「隱藏版」養生食療是:五彩繽紛的植物食材。中醫認為人體五臟與大自然的顏色相關,均衡攝取綠、紅、黃、白、黑五色食物可調理補益不同的臟腑器官。     主持廣播節目宣導食療養生十多年,擁有不少聽友粉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楊素卿茹素多年,在外吃飯她會把餐盤當調色盤,刻意挑選豐富配色,「一定要有五種以上顏色,」譬如白色米飯會搭配綠色青菜、炒黑木耳、紅蘿蔔絲及玉米,單看配色就令人食指大動。 五色豆顧五臟     吃素的她常常自備五色雜豆湯(綠豆、紅豆、黃豆、白扁豆、黑豆),兼顧五臟養分,且能補充吃素較缺乏的優質蛋白質。     其實民間就有種說法:「每天吃豆三錢,何須服藥連年。」楊素卿指出,多吃豆類可以預防疾病,而且搭配五穀類一起吃對身體更好。 ●紅豆:有利尿作用,並含膳食纖維,可通便、潤腸、降血壓。 ●綠豆:清熱解毒去火、降膽固醇。 ●黃豆:富含皂苷可促進消化、健脾胃,長期吃可延緩衰老。 ●白扁豆:有多種球蛋白,可提高免疫力,預防呼吸道疾病。(註:亦可改用鷹嘴豆,又名雪蓮子、埃及豆,超市及雜糧店均有售) ●黑豆:含異黃酮、花青素等抗氧化劑,促進腎臟排出毒素,安神明目。 雜豆湯做法:     把五種顏色的豆子,等比例抓一些到碗裡,先泡水半天後再按照個人喜好,煮成湯(用兩碗水去燉)或水和豆類等比例煮成飯、粥皆可。     中國宋朝時期很流行將豆類煮成豆粥,愛國詩人陸遊高齡85歲仍耳聰目明、上山砍柴,平常除了多吃青菜,最愛食豆粥,「粥罷重投枕,燈殘起讀書」,晨起吃完粥後

銀髮族選鞋的重點

圖片
         台灣也即將邁入超高齡時代,因此每個人都需要更加認識老年生活,這不僅僅是要照顧家中的長者,也是希望未來面對老年的自己,能有更多的準備。 我們都期盼家中的長者能夠過得開心。.     也希望當未來自己年老時,也有能力自理自己的生活。 要維持老年生活品質的要點就是維持健康的身體,想要有健康的身體,就必須要持續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     年輕的時候, 大家喜歡去健身房,或從事慢跑的運動,但是相對的,隨著年紀的增長,人們越來越難保持運動的習慣,尤其在65歲至74歲的年齡層中,大約只有40%的人達到最低的運動標準,即使大家都知道運動帶來的好處,但還是很難持續下去。     這有可能是大家以為運動一定要去健身房,或是跑步、爬山等等,但其實光是走路就能有不錯的效果。 有研究報告指出,只是散散步,對於年長者來說,也能降低死亡率、減少罹患呼吸系統疾病、心臟病和癌症的機率。     對於多數人來說走路是很簡單的,有別於上健身房或是慢跑,尤其對於年長者來說,這相對是輕鬆的,這不需要複雜的器材,也不用額外的開銷。因此是個非常適合成為銀髮族的理想運動。     我們知道了運動是保有建康老年生活的不二法門,但是這時就要防止運動可能帶來的傷害。 年輕的時候,運動傷害可能在短時間就能復原。但對於年長者來說,復原能力就沒那麼強了,尤其腳部關節和肌肉的退化,對於想要運動的銀髮族來說,可能都會成為去散步的阻力。 而且隨著年紀增長,足部肌肉、韌帶或骨骼逐漸退化變得疏鬆,腳跟脂肪也愈來愈薄。     因此對於鞋子的選擇就顯得更加重要,一旦沒注意鞋子的選擇,不僅足部皮膚缺乏彈性容易龜裂,更常見拇指外翻、雞眼或足弓塌陷形成後天性扁平足、關節炎,甚至跌倒造成骨折。 這時就必須注意,銀髮族選購鞋子的條件就不能和年輕人一樣了。 以下幾點是適合銀髮族選鞋的重點: 1全氣墊鞋柔軟易影響平衡感。 2真皮、布料較佳。 3鞋代加拉鍊或是魔鬼沾優於純鞋帶鞋款。 4鞋底防滑性要夠,楦頭寬度要合適。 5鞋底設計要符合人體工學,穿起來如同踩在沙灘上。     除此之外,左右足部狀況不一的情況也很常見,因此除了買對的鞋,也可以購買適合的鞋墊來做針對式的加強。 可以說做到良好的足部支撐,就能解決銀髮朋友們在步行上的許多不適,並且減少運

濕腳丫 毛病從底部跟著來

圖片
    台灣氣候潮濕,時常陰雨綿綿,許多人都有踏到水窪或踩在濕漉漉地面的經驗,如果鞋子沒有防水功能,腳部浸潤在潮濕的鞋襪中,不僅難耐不適,長時間下來還可能讓疾病找上你的腳丫子,搔癢、紅腫、發臭跟著來。 (足部潮濕容易滋生黴菌,引起香港腳。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黴菌感染/香港腳、灰指甲     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指出,人體皮膚表面原本就有一些細菌或黴菌,潮濕的環境更容易使細菌、黴菌滋生;而浸潤潮濕的腳會使皮膚角質變軟、甚至脫皮,容易在腳上形成傷口,增加感染風險。     最常見的香港腳就是黴菌感染所引起 ,除了脫皮、發出異味等惱人症狀,廖嘉宏提醒, 若不積極治療,黴菌停留在皮膚表面,嚴重甚至會侵犯指甲,變成灰指甲 ,出現指甲變色、變形、發臭等現象。或者假使指甲原本就有傷口,足部潮濕環境所滋生的黴菌也可能伺機入侵,形成灰指甲。 細菌感染/甲溝炎、蜂窩性組織炎     趙昭明皮膚科診所院長趙昭明指出,汙水中帶有許多病原菌,假使足部有傷口或本身免疫力低下,一旦腳浸濕在汙水中,就容易造成細菌感染, 較常見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可能引起蜂窩性組織炎 。     廖嘉宏表示,還有一種常見情況是,變軟的皮膚角質,若是香港腳患者再搔抓、破皮,細菌就可能從細小傷口進入,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從原本的黴菌感染變成次發性的細菌感染。     另外, 細菌感染也可能引起甲溝炎 ,由於指甲與甲肉間的交界處有細小傷口,若甲溝長時間浸潤在潮濕的環境下,就可能遭感染導致甲溝炎,出現紅、腫、熱、痛的反應,嚴重甚至會化膿、抽痛,趙昭明說。 (醫師提醒,盡量保持鞋襪和腳部的乾燥,避免感染找上門。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凹陷性角質溶解症     還有些人的腳一泡水後就會發臭、足底凹陷、白白一片,甚至即使平常鞋子沒有進水,腳也會飄出難聞氣味,這就是「凹陷性角質溶解症」,趙昭明說。     這是因為濕氣會腐蝕皮膚角質的蛋白質,除了造成角質凹陷、有坑洞,足底白白一片,宛如地圖凹凸不平,還會產生臭味,既不衛生,也不雅觀。雖然乾燥後,情況會好許多,但假使潮濕的情況一直沒有改善,鞋子沒有完全乾燥,足部長期浸潤在這樣的環境下,問題就會一直存在

鬆筋就能養生!2種拉筋練習,解決失眠、手腳冰冷

圖片
                       你常覺得全身筋骨僵硬、肌肉緊繃不適嗎?多拉拉筋或許就能改善你的症狀!《人體三通疾病遠離你》書中指出,疾病形成前身體會有許多不舒服感,如頭痛、失眠、便秘、腹瀉等等,都能用「由外而內」的養生保健法改善不適,從外在影響體內健康。除了一般熟知的針灸、按摩以外,「鬆筋」也是一種不需要特別技術、自己就可以做的養生保健方法。 「鬆筋」的形式很多,包括拉筋、養生操、舞蹈等等,能夠活絡筋骨與關節、促進氣血循環。現代人工作常需久站、或是坐在辦公桌前用電腦一整天,就能夠以拉筋來改善長時間的姿勢性傷害。 傳統中醫認為,拉筋兼具保健和自療的功效,其原理就是讓身體的經絡運行順暢不阻塞。症狀還未出現前先進行拉筋,就能強化體內代謝;身體微恙時做,也能夠緩解症狀。 立位拉筋 立位拉筋也被稱作「站樁」,可以鬆弛小腿後側的肌肉、放鬆腰椎和胸椎。一開始小腿會有緊繃感,之後逐漸出現痠、麻、發熱、流汗的感覺,有的人更會感覺到一股氣,從小腿開始沿著大腿、腰部、脊椎上升到後頸椎。 練習時可以使用「站立式拉筋板」,從基本的20度仰角開始練習,適應後再逐漸調高角度到最高30度。家中若沒有專門的輔助工具,也可以找高度適中、環境安全的門檻、階梯邊緣進行練習。 立位拉筋的正確姿勢是身體側面成一直線,若有上半身前傾、臀部翹起的動作,可能是由於筋縮、小腿後側筋肉拉扯不適而不自覺彎起身子、膝蓋彎曲造成。這樣的姿勢雖然可以緩解疼痛,但拉筋效果不佳。因此應注意自己身體可以忍受的範圍,盡量「全身放鬆、打直身體」。 ※每次需連續站10分鐘以上才有效果。  臥位拉筋 「臥位拉筋法」是最安全、最方便、最有效的拉筋方法,能夠改善失眠、便秘、腰痠背痛等病症。家中若沒有專用的拉筋椅,可以利用床與牆角的相對位置,或是將2~3張椅子拼接起來作為躺椅使用。 1 上半身躺臥,雙手向後平舉,肩肘盡量貼平椅面。雙手可各拿1個裝滿水的600ml寶特瓶,加強肩頸伸展效果。 2 一腳向上抬起,緊貼牆面 3 另一腳自然垂下,可用0.9~3.6公斤的沙袋綁在垂下的小腿側邊輔助。 4 拉筋10分鐘後稍做休息,再換另一腳進行。 臥位拉筋的錯誤姿勢與改善方法 錯誤1 臀部沒有抵到牆壁  → 將腳往上伸直、臀部盡量移至底部,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