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0的文章

減輕靜脈曲張症狀,「這些食物」可促進血液循環、也有幫助

圖片
  預防靜脈曲張,除了避免久坐、久站、穿彈性襪外,對於需要長時間站立的民眾而言,更需要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飲食方面也可從能幫助血液循環、改善血管彈性的食物著手。 靜脈曲張是因為腳部的血液無法順利回流到心臟,除了跟瓣膜有關,也跟小腿肌肉量、血管健康及血液循環有關,營養師宋明樺認為,在飲食上多吃一些可促進血管健康的營養素,或許有幫助。 目前已知含有生物類黃酮,也就是俗稱的維生素P,它能強化血管功能,降低發炎,常見的食物包括芒果、木瓜、甘藍菜、菠菜或甜椒等;另外,含膠原白及維生素C的食物有助於強化血管彈性。魚油、大蒜精、銀杏等可降低膽固醇,一些日常可見的辛香料如蔥、薑、蒜、辣椒與胡椒等也可促進血液循環。   至於嚴重的靜脈曲張,需要接受治療。基隆長庚醫院外科副教授江坤俊指出,「高位結紮合併靜脈抽除」是傳統的治療方式,從鼠蹊部橫切一道5公分傷口,將抽除器置入大隱靜脈之內,隨後將整條病變的大隱靜脈抽除,手術時間約1到2個小時,如果恢復情況良好,2到3天就可以出院,不過,因為很痛,現在已很少人做。 長庚醫院皮膚科教授楊志勛指出,現在大部分都是利用微創的雷射光纖手術,由小腿內側穿入,就像是打點滴,利用極細雷射光纖往上到鼠蹊部,先進行局部麻醉,再利用雷射的熱能讓血管萎縮,術後只要穿彈性襪就可出院,隔天再回診檢查就好。 至於泡沫硬化劑注射法,也是一個可以讓血管萎縮的方法,利用打針的方式不到5分鐘就可完成,由於復發率高,一般不建議。通常只適用於不適合做雷射的患者,例如血管彎曲太嚴重、嚴重糖尿病或是害怕進開刀房的人。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health.tvbs.com.tw/review/321802

晚上才頭痛可能是腦瘤!7個腦瘤的合併徵兆

圖片
  頭痛的成因百百樣,從心理壓力、溫度冷熱刺激到腦部疾病,許多身體的狀況都時常會影響到腦部,使得頭痛發作。但有些症狀伴隨頭痛出現時或許要特別小心一些了。 白天沒事,晚上才頭痛可能是腦瘤? 白天無事,晚上才開始頭痛,甚至影響到睡眠,就要小心可能是「腦瘤」。大腦在晚間睡覺時會進行腦部代謝,使腦脊髓液清洗有害蛋白、清除腦部代謝的廢物,此時腦內血流會增加、腦壓也會升高。面對腦壓升高。身體通常也會做出相對應的處理,調節腦壓回正常水平。但若是腦部有腫瘤壓迫,就會使大腦調節效果不佳,因此引發夜間的頭痛。 若伴隨以下幾個症狀,建議就醫照腦部斷層掃描檢查。 1.癲癇 2.視力模糊、畏光 3.持續性頭痛 4.人格改變,說莫名其妙的話 5.莫名嘔吐 6.手腳無力,單邊手腳不穩 7.平衡感變差,走路搖搖晃晃 腦瘤是無聲無息的殺手 腦瘤生長緩慢,早期幾乎沒有症狀,要等到大小足以壓迫到周邊腦神經、引起腦部壓力不平衡,進而干涉到內分泌系統出現了足以影響日常生活的症狀才會被發現。且腦瘤並不全為球狀,有些腦瘤並無特定邊界,在大腦中擴散開,破壞正常的組織。腦部手術並不簡單,預後狀況也容易比較差,平時需特別注意自身健康狀況。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heho.com.tw/archives/139385

你是用嘴巴還是鼻子呼吸?習慣「這種」呼吸可能會臉型走鐘、下巴後縮

圖片
  你用鼻子還是嘴巴呼吸?相信大家第一個反應會是:「當然是用鼻子呼吸!」牙醫師林泰興表示,其實很多人在都不知不覺中是習慣用嘴巴呼吸。如果 睡覺容易打呼、發呆或集中精神時嘴巴不自覺張開、在看牙醫張嘴時,會覺得很難受呼吸不順 ,就有可能就是屬於習慣用口呼吸的一族喔! 用鼻子呼吸VS用口呼吸 林泰興指出,鼻子就像是天然的濾網,可以過濾空氣中的粉塵和細菌。用鼻呼吸時嘴巴會自然閉合,舌頭頂在上顎,是最佳的狀態。   若是用嘴巴呼吸,空氣中的各種細菌、汙染源就會直接被你吸入,影響健康。同時舌頭會微頂到下顎,長期下來容易導致上顎變窄,影響牙齒排列。 此外還會影響到「臉型」,導致下巴後縮、臉型較長(馬臉) ,甚至會有唇外翻問題, 用口呼吸基本上是只有缺點沒有優點 。 每天練彈舌、舌頭圓周運動可矯正 林泰興提到,現在網路上也有許多教導大家矯正口呼吸的影片,像是 每天彈舌頭60次,舌頭圓周運動(舌頭從上排牙齒的左後方開始繞整個口腔一圈 ),這些方法的確可以調整舌頭位置、訓練口周肌肉並矯正口呼吸,不過,建議每天做效果更好。   人一天平均的呼吸次數超過2萬次,大家不要小看口呼吸的危害性,發現用口呼吸時,林泰興建議要及早矯正成用鼻呼吸,適時找牙醫師協助來改善。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health.tvbs.com.tw/medical/325387?utm_source=Yahoo&utm_medium=Yahoo_news

薑黃、綠茶可防肺癌?乳製品會致肺癌嗎?醫師解答了

圖片
對超級食物的幾項迷思 坊間和網路上有很多對於薑黃、茶(尤其是綠茶)等癌症相關的迷思,本小節特別提出來跟大家討論。 ◎ 薑黃:沒有證據顯示可以抗肺癌 薑黃中的薑黃素(diferuloylmethane,curcumin)是薑黃顏色的來源也是薑黃中最重要的成分,約佔 2 ∼ 5%。其他成分為去甲氧基薑黃素(demethoxycurcumin)和去二甲氧基薑黃素(bisdemethoxycurcumin)及少量揮發性油,如:薑黃酮(tumerone)、大西洋酮(atlantone)和薑油酮(zingiberone),另外含少量糖、微量蛋白質和樹脂。 在細胞及小鼠實驗顯示出薑黃素可抑制癌細胞增殖,調節細胞信號傳遞。因此,薑黃素被認為對預防或治療癌症可能有助益。 根據目前有限的臨床研究(無大型、長期研究)來看,很難確定薑黃素在預防和治療癌症中的作用,因此沒有關於薑黃在抗肺癌作用方面的認可及建議。 ◎ 綠茶對肺癌可能有預防作用,但所有茶類攝取都不宜過量 ● 茶類預防肺癌的研究 喝茶能否降低肺癌的風險,目前結論不一致。 根據橫斷性分析的研究提到,喝茶對整體癌症發生率皆會降低,但對個別癌症分析卻無相關性。其他病例對照研究回顧發現,所有來源的茶對肺癌都具有保護性。 然而,2019 年中國大型研究發現喝茶和癌症發生沒有相關,每天大於 4 克的茶葉沖泡還可能增加胃癌風險,推測可能是茶的溫度和咖啡因對胃部的刺激,但研究未進一步分析飲食習慣的交互影響。 ● 綠茶預防肺癌的研究 臺灣收集 510 名肺癌病友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從不喝綠茶者比每天喝一杯綠茶的人罹患肺癌的風險高。這種影響在吸菸者中更為明顯,顯示綠茶對吸菸引起的肺癌有保護作用。 也有文獻提出,不吸菸者每天 1 杯以上的綠茶,可降低肺癌的風險;若是每日沖泡 7.5 克的綠茶茶葉更可增加肺癌的保護性;至於吸菸者,每日沖泡 2.5 克的綠茶茶葉也可降低肺癌的發生率。 綠茶似乎比其他茶類更能預防肺癌發生,因綠茶中含有多酚類,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目前研究顯示,綠茶的好處有三:一是延遲癌症發生,二是延遲腫瘤復發,三是對免疫治療可能有好處。日本的研究提出要達到上述好處,每天建議 120 c.c. /杯,一天 10 杯。 但是日本其他研究也有提出綠茶和癌症發生沒有相關的結論。因此,若

蘿蔔皮、高麗菜芯才是最營養的!想要提升免疫力必吃的 3 種食物

圖片
  都知道飲食和免疫系統息息相關,但卻不知道吃什麼可以提升免疫力,很多寫的很複雜的書或者寫了太多資訊讓你記不起來,下文僅列出 3 種有益免疫力提升的食物,而且是日常都很容易買得到得,教大家吃得好也補得好! 高麗菜富含維生素 C 可提高免疫細胞活動 高麗菜含有抑制致癌機率與解毒作用的成分 高麗菜是富含維生素 C、維生素 U 與維生素 K 的蔬菜,其中與免疫力密不可分的營養素是維生素 C ,能夠促進 NK細 胞活化。高麗菜中尤以外側葉片含有最多維生素C,但是很多人擔心農藥的問題會捨棄最外側的葉片。 高麗菜菜芯很營養! 雖說購買無農藥栽培的高麗菜就能夠安心食用,但是真的擔心農藥或髒汙時,就請食用高麗菜芯吧。高麗菜芯與周邊同樣含有大量維生素 C ,含量僅次於外側葉片。 維生素 U 能夠保護、修復胃部與十二指腸的黏膜;維生素 K 能夠製造出可促進血液凝固的成分,並幫助身體吸收鈣質。 此外高麗菜中還含有其他健康成分,像是能夠抑制致癌物質的異硫氰酸(Isothiocyanate),遇到有毒物質時可以解毒的吲哚(Indole),而這些也多半藏在菜芯。所以建議連同菜芯一起打成蔬菜汁,或是切成方便食用的尺寸後入菜等。 像德式酸菜或涼拌高麗菜等,就是連同菜芯美味享用的料理。德式酸菜是將高麗菜切細後,以鹽巴自然發酵的醃漬物,是含有豐富植物性乳酸菌的德國傳統美食,因此還能夠增加腸內好菌量,進而提升免疫力。涼拌高麗菜則是將高麗菜切絲後,與鹽巴、胡椒、醋、日式美乃滋與拌醬等一起享用的食物。兩者都會將高麗菜切細享用,因此能夠幫助身體吸收高麗菜的有效成分。 番茄活化免疫細胞,還有助於調整免疫均衡 搭配油品或乳製品、加熱都能夠提升攝取效率 番茄的紅色源自於植物化學成分中的茄紅素。茄紅素具有各式各樣的健康效果,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抗氧化能力,約為β-胡蘿蔔素的兩倍、維生素 E 的一百倍。 此外能夠整頓免疫均衡,對免疫細胞中的 T 細胞發揮作用,調整其均衡度後可望緩和過敏症狀。此外番茄不僅含有能夠促進 NK 細胞活化的茄紅素維生素 C ,有助於提升免疫力,還富含維持皮膚與黏膜健康的 β-胡蘿蔔素。想要提升身體對茄紅素的吸收率,可以搭配乳製品、油品或是加熱。 胡蘿蔔富含提升免疫力的成分,葉子與表皮都別錯過 搭配橄欖油等油品可提升吸收率 我們平常食用的是胡蘿蔔的根部,但是其實葉片與表皮也是建議食用的免疫力提升食材

嘴破、口角炎不能輕忽!台大名醫提醒:身體保護力失調5大警示

圖片
  「嘴巴一直破洞,講話和吃東西都好痛」、「莫名其妙拉肚子拉個不停」、「不小心跌倒傷口都不會好」,對於這些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陌生的狀況,台大醫院退休教授林凱信醫師說,當身體出現這些症狀,可能是保護力失調的徵兆。 早晚溫差變大!小心保護力失調 特別是24節氣中已經過了白露,也代表典型的秋天季候降臨,早晚溫差大讓身體大大小小問題冒出來。林凱信醫師說:「保護力就像城門的衛兵,能幫我們抵擋侵入者,是守護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千萬別忽略生活中的一些警訊,把保護力顧好,才能避免疾病。」 一、慢性疲勞 :就算每天都有睡飽還是虛累累,注意力總是無法集中?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人無法從夜間睡眠或充份休息而獲得紓解,這可能和保護力失調有關。 不妨搭配運動減壓、促進新陳代謝、放慢生活步調,重新調整步調後,生活作息和情緒管理跟著改後,人體保護力自然也會提升。 二、容易感冒 :如果發現感冒的頻率增加了,或是感冒長久不癒,就代表你的保護力系統可能不夠強。因為有些時候免疫反應不一定是針對病菌,而是壓力大或身體對外在環境的反應。 三、腸胃不適 :大家都說腸胃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因此如果經常腹瀉或便秘,代表腸道的好菌較少,進而無法提供身體足夠的保護力。 四、口腔潰瘍 :如果經常嘴破、口角炎,就要留意可能是保護力失調的狀況。但如果傷口超過 2 周都還沒癒合,或在同一位置反覆發作,就建議要就醫進一步檢查。 五、傷口難好 :如果發現身上的傷口好得很慢,或容易發炎,可能是血液循環不佳或是血球不健康,導致保護力無法順利地幫助傷口復原。當身體出現這些信號,可能就是在提醒你身體保護力失調,要特別留意自身健康狀態。 均衡營養補充礦物質達到良好保護力 林凱信醫師提到:「想要顧好保護力,建議日常中要均衡飲食、睡眠充足、養成運動習慣外,也可以補充適量的維生素 CDE 及礦物質鋅、硒,為身體建立完善防護罩。」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heho.com.tw/archives/138436

年輕人猝死機率也達 100%!發燒、咳嗽小心是心肌炎

圖片
  心肌炎可能不像心肌梗塞那麼常聽到,但其實嚴重的心肌炎也可能會在幾小時或是幾天之內死亡!心肌炎主要是因為病毒感染心臟的肌肉導致心肌發炎,不分年紀都有可能發生,且很容易因為症狀類似感冒而被忽略,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科主治醫師陳嬰華說:「心肌炎無法真的預防,就是要常洗手,平常做好衛生習慣。」 心肌炎是什麼? 心肌炎是肌肉的發炎反應,多為病毒感染造成心肌猛爆性的發炎,也就是說,當面對病毒入侵時,免疫系統產生連鎖的發炎反應,導致心肌產生嚴重發炎,進而影響心臟收縮力與電氣傳遞,導致心臟衰竭,如果沒有及時的維生系統介入治療,死亡率高達 100%。 心肌炎的臨床表現千變萬化,病情輕者可無症狀;重者可在數小時或數日內死亡,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科主治醫師陳嬰華說:「心肌的炎發生率不高,症狀看起來像一個感冒,會很喘,心臟功能會變得很差,還會有胸痛,也有可能休克。」 在心肌炎病發前常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和其他病毒性疾病的症狀,如 發燒、咳嗽、喉嚨痛、嘔吐、腹瀉、肌肉酸痛、疲倦乏力、臉色蒼白、心悸、胸悶、胸痛、心搏過速或過緩,或心律不整等,甚至休克 ,有時候就會和病毒感染的的疾病搞混,或是以為是小感冒就忽略了。 心肌炎不算有高危險群 陳嬰華醫師說:「其實心肌炎也不算有高危險群,每個人的免疫力不一樣,年紀大了免疫力會比較差,如果有在吃類固醇,免疫力就會更差,一般人的話就因人而異。」像是高血壓、糖尿病病人的免疫力比較差,因此得到心肌炎的機率也會比較高。 雖然心肌炎不算有高危險群,但換句話說,每個年紀的人都有可能發生心肌炎,即使是年輕人或是小朋友,無論是感冒或是腸胃炎的病毒,入侵到心臟的肌肉,加上自體免疫失調,就會產生悲劇,經常來不及挽救。 年輕人可能較常忽略身體上的疾病,但其實年輕人更應該留意自己是否有心臟的疾病,因為免疫系統失調不是老人的專利,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環境中的汙染物質,都有可能會造成免疫系統失調。 發現心肌炎症狀可以掛「心臟科」或「胸腔科」 如果發現自己有以上心肌炎的症狀、可以去掛心臟科或是胸腔科。 一般治療心臟衰竭的方式,藥物大概就有 4、5 種,或是換心臟。陳嬰華醫師說,通常會建議病人不要吃太鹹,不要喝太水,喝太多水有可能會造成肺水腫,有時候心肌炎也會需要換心,吃藥或是換心心臟功能就會改善,但有些人可能需要幾年才會改善。 陳嬰華醫師說:「我之前有個病人,現

骨質疏鬆未必是鈣吃不夠,研究:社交壓力大也讓骨質流失

圖片
  以為骨質會疏鬆只是鈣吃不夠、太陽曬太少?研究指出,一個你意想不到的原因也可能導致骨質流失:社交壓力越大的人越容易流失骨質,增加骨折風險! 因為政府與專家的呼籲,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存骨本」的重要性,平時會多加攝取富含鈣質的食品、多運動以增加骨質密度,但骨骼健康與否不僅止於生理層面,近年來科學家發現,除了營養補充等生理上的需求,心理上也會影響骨骼的健康。 社交壓力與骨質流失有關聯性,髖骨反應最明顯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學術團隊一項刊登在《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雜誌》上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會影響到骨質。研究團隊找了11,020名50~70歲的婦女進行調查,分析受測者的腰椎、髖部、骨頭的骨質密度,接著以問卷調查她們的社交壓力、親友支持度,並評估每個人的社交壓力指數,6年後再做一次調查,最後根據這些數據比對骨質密度。 社交壓力指數的範圍為4~20,得分越高表示壓力越大,研究結果顯示,每增加1分,骨質損失增加0.082%,特別是髖部骨質流失最多達0.108%,其次是腰椎和大腿骨。 值得一提的是,髖部骨折是十分凶險的,若髖部骨折,一年內死亡的機率高達25%,死亡率相當高。 研究人員蕭鈉‧佛利斯(Shawna Follis)試圖解釋這個現象:「人在壓力的情況下會讓荷爾蒙分泌失調,一旦荷爾蒙分泌失調,會改變骨頭的結構和質量。因此,社會心理壓力可能會降低骨質密度、增加骨折風險。」 更年期後每年骨質流失1~5%,女性應趁早注意骨骼健康 比起男性,女性的骨折機率更高,尤其在更年期之後。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在「身心健康快樂生活」公益系列講座中表示,依照目前台灣婦女平均壽命而言,大約三分之一的台灣婦女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柱體、髖部或腕部的骨折,男性則有五分之一的風險,別小看骨折的危害,骨折後一年內的死亡率男性為22%,女性為15%,這大約等於乳癌的死亡率! 人體在20~40歲時骨骼質量會達到高峰,之後就會走下坡,尤其是女性,在更年期後每年的骨質量會減少1~5%,消耗快速;為了應付中年之後骨質年年減少的趨勢,許多專家呼籲要趁年輕存好「骨本」,降低晚年發生骨質疏鬆的風險。除了多喝牛奶、多吃小魚干等富含鈣質的食品之外,也要注意心理問題。 《高醫醫訊》指出,骨骼的功能不只是支撐身體這麼簡單,骨骼不僅是個架子,也是內分泌器官,它和全身各個器官都有一定的關係,從口腔牙齒

火鍋湯可以喝嗎?腎臟科醫師:超過這時間就容易有致癌物!

圖片
  入秋後天氣漸漸寒涼,你是不是開始參加火鍋聚會了呢?小心了,吃火鍋時如果邊吃邊聊,可能會吃進超高含量的亞硝酸鹽,增加致癌風險。 其實亞硝酸鹽對身體沒有太大的危害,可怕的是亞硝酸鹽吃進肚子裡與蛋白質等含胺的營養素結合,成為致癌物質「亞硝胺」。近日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媽媽好神之俗女家務事》節目上呼籲大家,火鍋或剩菜都不要放太久再吃,以免吃進大量的亞硝酸鹽。 火鍋湯煮30分鐘後就別再喝 洪永祥在《媽媽好神之俗女家務事》上講到,許多人吃火鍋習慣將沒吃完的鍋底打包回家,隔天加料再食用,他指出,無論是什麼湯底的火鍋,只要煮超過30分鐘亞硝酸鹽濃度就會上升,如果再攝取大量含胺的蛋白質食物,就會與之結合成有致癌風險的亞硝胺。 洪醫師建議,如果要喝火鍋的湯,要把握前30分鐘,湯底一旦煮過後,裡頭的食品添加物、鈉離子、磷酸鹽及硝酸鹽等物質會濃縮,使濃度會更高,「最怕大家把冬粉、麵條放在最後下去,冬粉麵條會吸很多湯汁」,這種吃法會大量吃進有害物質。 不同湯底亞硝酸鹽含量不同,酸菜鍋、海鮮鍋風險最高 不同湯底的火鍋其亞硝酸鹽含量差異很大。富含亞硝酸鹽的酸菜和海鮮做湯底時,亞硝酸鹽含量特別高,相比而言,清湯、骨頭湯、鴛鴦湯等比較安全。 基隆市衛生局曾發新聞稿指出,國內有研究針對4類火鍋湯底、共24種火鍋的亞硝酸鹽含量進行檢測,分別在4個時間點進行測定,分別為開始吃時,以及放置30、60、90分鐘時。剛開始測定時,各類湯底的火鍋的亞硝酸鹽濃度相差不大,在1.3~1.8mg/L之間,但隨著時間延長,亞硝酸鹽含量差異越來越大。在90分鐘時,「酸菜火鍋」上升倍數最多,為9.83倍,濃度高達15.73mg/L,「海鮮火鍋」也頗高,上升了7.06倍,濃度達到12.70mg/L,至於「骨頭湯底」和「鴛鴦湯底」上升幅度小一些,分別為2.88和3.05倍。 已故的毒物專家林杰樑曾說,以60公斤的成人為標準,一天的亞硝酸鹽安全允許值為4.3毫克,以酸菜火鍋來說,當湯底的亞硝酸鹽濃度上升到15mg/L時,只要喝300cc的火鍋湯,就超過安全值了。 林杰樑表示,飲用火鍋湯只要別過量,不必過度恐慌,但若是喝酸菜、泡菜或海鮮火鍋的湯,最好在前半小時喝,且別喝太多,烹煮時也要記得持續加清水、少加醃漬類蔬菜,降低亞硝酸鹽濃度。 吃火鍋配蔬果可降低致癌風險,這種常見水果最給力 吃火鍋涮大把的肉片與海鮮最過癮了,不過需注意,

別再誤會「脂肪」致病!!專家提醒,小心!零脂或低脂飲食才會讓你皮膚乾燥、頭髮稀疏、肌肉經攣、睡眠不好......

圖片
  脂肪:人們誤解最深的巨量營養素 若你去問100個人:「三種巨量營養素中哪一種最不必要?」這100個人都回答「脂肪」的機率是很大的—不過確實脂肪是最有害的一種,但,脂肪攝取量太少也並非是一件好事。 脂肪不足不利於健康 對許多人來說,過度強調極低脂的飲食會導致健康出現問題。若有人吃全素或是彈性素食,但卻由於遵循了低脂飲食的建議,而並沒有感覺身體變好,大部分的時候這些人都不會明白問題出在哪裡,於是乎又回頭去吃大量的動物製品,卻沒有察覺他們所經歷的一些問題是由於缺乏脂肪或是低脂飲食所引起的。 皮膚乾燥、頭髮稀疏、肌肉經攣、睡眠不好、高三酸甘油脂以及運動耐受力差都是與缺乏脂肪有關的健康問題。對於大部分缺乏脂肪的人來說,多吃健康脂肪、與魚油類似的長鏈Omega-3 脂肪補充品,例如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並且少吃加工食品和澱粉類碳水化合物都能夠解決問題。有些人其實只需要攝取更多基本的脂肪酸就好,像是Omega-6和Omega-3都可以。 飲食中脂肪不足也會影響人體吸收脂溶性維生素和有益的植化素。種子和堅果都是最佳的高脂肪食物,當你正餐中含有種子和堅果時,所提供的脂肪酸會增加免疫系統的吸收—將大量提升微量營養素與植化素的功效。例如當你在吃以堅果或種子為基底的沙拉時,你會從生菜中吸收進更多的類胡蘿蔔素,對某些營養素的吸收力甚至還能高達10倍以上。 一項研究發現受試者在吃完搭配無脂沙拉淋醬的沙拉後,其血液中所檢測出的α- 胡蘿蔔素、β- 胡蘿蔔素、茄紅素含量可說是微乎其微,但是在吃完搭配含脂肪淋醬的相同沙拉後,這些營養素的含量卻大幅升高。 種子與堅果:不該無端背負罵名 生的堅果與種子充滿豐富的營養成分,它們含有木質素、生物類黃酮、礦物質和其他抗氧化劑,能保護其中脆弱的新鮮脂肪。同時它們也含有可自然降低膽固醇的植物蛋白和植物固醇,以及強大的韖花單寧(ellagitannins,簡稱ETs)。這些飲食中的多酚類物質具有強效的抗氧化和防癌作用,常見於莓果、堅果以及種子中,其中以從核桃中吸收為最佳。 堅果、種子以及酪梨都是高脂肪的食物,但許多不同的研究證據都顯示吃這些食物對健康好處多多。強調從動物性脂肪、加工過的油、以及反式脂肪中攝取高脂肪的飲食會引發許多健康問題是十分重要的,但從未有任何研究顯示攝取天然、高脂、全植物類的食物會對健康帶來任何壞處。事實上,所有研究都指出吃這些食物有助於

雙眼宛如兔子紅眼睛! 乾眼症恐致角膜潰瘍

圖片
  一名60歲婦女是乾燥症的患者,平時透過點人工淚液舒緩乾眼的症狀。某次突發雙眼紅痛,被診斷為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角膜潰瘍,接受了強效抗生素治療後,沒想到雙眼反而紅的像兔子一樣,甚至痛到無法睜開眼睛走路。所幸,經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部角膜科主任江鈞綺重新診斷後,才揪出並非外來的細菌感染,而是免疫系統失調所造成,這類情況若不當使用抗生素眼藥水治療,可能會雪上加霜反使乾眼症發炎更加嚴重。 免疫失調使乾眼症惡化 準確治療改善症狀 江鈞綺主任說明,在給予患者血清藥水及類固醇治療,並把一些不需要的抗生素藥水全都停掉後,經過1至2周患者前述症狀已明顯改善。眼部發炎狀況穩定下來後,只需透過血清搭配人工淚液維持即可。江主任進一步說明,若在平穩的狀況下點人工淚液是可以的,但像上述個案,免疫狀況失調比較嚴重的時候就要注意,很可能會併發角膜其他症狀例如無菌性潰瘍,甚至到幾乎失去視力的狀態,就必須搭配其他的治療方式。 選擇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 減少眼睛傷害 江鈞綺主任表示,中重度乾眼症患者的眼睛比一般人還要敏感,因此點人工淚液的頻率比較頻繁,建議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對眼睛刺激比較小。此外,盡量選擇天然且不含額外添加物的人工淚液,對眼睛是較安全的保護。再者就須考慮到免疫調節,因乾眼症最終會導致眼睛的慢性發炎,發炎物質會改變淚水的品質,而不健康的淚水無法營養眼睛,反而會造成刺激或破壞,這時會建議使用免疫調節的藥水像是無防腐劑的環孢黴素(cyclosporin),它可以控制乾眼症所導致的慢性發炎。 葉黃素對乾眼有幫助? 醫:目前無實證支持 乾眼症是一個長期慢性疾病,無法靠醫師單一處方或單一治療就可以得到全面的改善。江鈞綺主任表示,醫師需要讓患者建立正確的觀念:乾眼症是需要長期抗戰的疾病,與生活環境、工作形態或本身的體質都是有相關聯。因此像中度以上的乾眼症患者,建議除了定期追蹤,若突然間眼睛開始變紅或視力模糊的狀況就要提早就醫。另外江主任補充,很多人熟知的葉黃素保健食品,研究上並未證實對乾眼症有幫助,但可以透過攝取Omega 3,像是一些魚類,如沙丁魚,或蛋黃等食物中攝取,可改善乾眼症狀。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www.healthnews.com.tw/media/article/47357/

B群對你的腦袋好!讓大腦一直年輕,整腦飲食首推這樣吃

圖片
  保持平衡大腦的飲食 為了幫助疲憊的大腦恢復活力,從飲食下手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說到消除疲勞,或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能量補給飲料。這類飲料的特徵是大多含有咖啡因。 以 市售的能量飲料為例,美國品牌的「魔爪」(一罐355毫升)和Liporitan D(一瓶100毫升),分別含有一四二毫克和五十毫克的咖啡因。咖啡因雖然具備提振精神的作用,缺點是會讓人忽略身體已經很疲憊的事實,甚至會引起過勞。 那麼若改吃補充營養的保健食品呢? 說到營養保健食品,或許有人會馬上想到維生素。從大腦專家的立場而言,當我們在評估腦的狀態,一定會測定腦內的某種維生素群含量多寡,這種維生素就是B群。 其中又以硫胺(維生素B1)、葉酸(維生素B9)、鈷胺素(維生素B12)特別重要。鈷胺素在神經的形成和維持上,扮演著很重要的功能,一旦缺乏,會影響記憶機能等。葉酸與腦內物質(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血清素等)的生成有關,美國最近也出現輔助憂鬱症治療的市售保健食品 。另外,酒精攝取過量會消耗大量的硫胺,若硫胺不足,可能會對大腦產生各種危害。   以食物而言,豬里肌肉、生火腿、鰻魚和鱈魚子等都含有豐富的B群。 吃魚就不會「憂鬱」? 檸檬、橘子、葡萄柚、醋等酸味食物內含有檸檬酸,據有消除疲勞的效果。 脂質(油脂)在常溫下是不容易凝固的不飽和脂肪酸,其中在人體內無法自行合成的脂肪酸稱為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包括脂肪酸。   Omega3脂肪酸含有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和二十碳五烯酸(EPA)。鮪魚(油脂多的部分)和鯖魚等魚類中含有前者,沙丁魚、鯖魚、喜知次(大翅鮶鮋)等則含有後者。Omega6脂肪酸的花生四烯酸(ARA),大量含於蛋、肉(豬肝)等食物。  脂質是構成大腦的重要成分,無論是神經細胞膜的組成、網絡的形成和資訊傳達,都少不了脂質參與。腦的磷脂質含有大量的ARA和DHA,負責支持大腦的機能,對孩童的大腦發育和學習記憶很重要。另外,目前也有人正在研究高齡者的磷脂質減少,與失智症等之間的關係。 魚類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因此有人針對魚類的消費量與憂鬱症兩者間的關係提出報告。結果顯示,魚類消費量愈多的國家,國民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愈低 。 當然 ,Omega3脂肪酸對憂鬱症和失智症的治療和預防效果並未受到實證。但後面會提到的地中海飲食中,魚類的比重很高,由此可見,這樣的說明並非空穴來風。 以對大腦的作用而

原來肌肉有分「偷懶肌、勤勞肌」!肌肉偷懶竟是關節痛的原因...物理治療師曝3種「走歪」方式就是元兇

圖片
  偷懶肌是關節疼痛的原因? 在我們的身體中大約有五百個以上的肌肉,那些肌肉能讓我們的骨頭和內臟運作。如果你要問我這五百個肌肉是不是都有好好地在工作,答案是沒有的。就和人類一樣,有的人(肌肉)非常努力地工作;有的人(肌肉)則喜歡趁大家不注意的時候偷懶。如果勤勞的人被過度利用而疲憊不堪,最後就會變得無法工作。而那些偷懶的人則因為平常太過懶惰了,所以當勤勞的人不在時,也沒辦法代替他們工作。這樣的狀況如果是發生在公司,業績就會惡化;在人體發生的話就會引發不適感,其中一個便是關節疼痛。 比如說, 膝關節疼痛的人大多是因為患有「退化性關節炎」。這是一種因關節的軟骨失去彈力、造成磨損,而使關節變形的疾病。 因此,人們常會認為「膝蓋的疼痛是來自於軟骨的磨損」,但事實上軟骨本身是不會感覺到疼痛的。 日常生活中, 我們總是對關節施以極大的力量,而肌肉的功能便是阻擋那股力量對關節施壓。 但是, 當保護關節的肌肉力量開始變弱或偷懶不動作,就會給肌腱(肌肉前端,連接骨頭與肌肉的組織)或韌帶(將骨骼和骨骼相連的組織)帶來負擔。 這樣的壓力會引起關節發炎,並產生疼痛。 什麼是偷懶肌、勤勞肌? 當關節產生疼痛時,人們總是認為「一定是肌力下降造成的」。但是, 比起肌力下降,更大的問題是肌肉的不平衡。 讓我舉膝蓋的關節為例來說明吧! 膝蓋的關節原本是被內收肌和膕旁內肌所保護著,只要這兩個肌肉正常的運作,就不會給膝蓋帶來過多的負荷,所以也不會產生疼痛。 但是, 內收肌在日常生活中很難被使用到,並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弱,變成偷懶不工作的肌肉。 如此一來,膕旁內肌就得連內收肌的工作分量都一肩扛下,努力的工作。 久而久之,膕旁內肌因為過度的負荷而感覺疲勞、變得僵硬,接著也開始偷懶。 如果大腿內側的兩個主要肌肉都偷懶的話,接下來就會換大腿外側的肌肉過度勞動。 其結果會造成大腿的肌肉被拉往外側,走路時產生奇怪的壞習慣。這一連串作用就是讓膝關節過度負擔、發炎與疼痛的原因。 我將那些應該保護關節(可是卻沒有去做)的肌肉稱為「偷懶肌」;取代偷懶肌工作的其他肌肉則稱為「勤勞肌」。 從壞習慣找出你的偷懶肌!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我才沒有什麼關節疼痛!」但根據我的觀察,大多數人都是關節疼痛的儲備軍。放任偷懶肌不管的行為,其實已表現在日常的動作中。 我們常在不自覺中,選擇容易使用的肌肉來生活,也等同於捨棄了難用的肌肉。但一味

半夜腿癢腳麻,感覺有螞蟻在爬?「腿不寧症」有早逝風險!4招有效改善

圖片
  你是否發生過,睡覺睡到一半,突然覺得腿癢癢的,感覺像有螞蟻在爬,很想抖動自己的腳,甚至不舒服到很難再繼續入睡?你可能是得到「腿不寧症」!醫師提醒,別小看腿部不寧症,若不好好處理,它跟早逝、心血管疾病可是息息相關! 腿不寧症患者「心血管疾病」多45 %,早逝機率多39 % 敏盛醫院副院長江坤俊解釋,腿不寧症的患者在休息或睡覺時,會覺得腳一直有搔癢的感覺,甚至覺得骨頭裡好像有螞蟻在爬,但抓又抓不到,一定要站起來腳一直踢。而腿不寧症最容易發生在夜間睡覺時,因此容易影響睡眠,讓人睡不好。 江坤俊進一步表示,有腿不寧症的人,容易合併其他的毛病,根據研究顯示,若有夜間腿不寧症,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45%,早逝機率也多了39%,還有多了一半的機率會得到憂鬱症。所以腿不寧症的問題,不是只有在腿部而已。 哪些人容易得到腿不寧症? 目前,腿不寧症的致病機轉還不是很明確,不過大概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跟大腦裡面的多巴胺製造、運作有關係,另外則是和鐵質代謝異常有關。哪些人容易得到腿部不寧症?江坤俊說明: 1. 基因遺傳: 若你的父母有腿不寧症的話,那麼你也比較容易得到腿不寧症。 2. 缺鐵(鐵質代謝異常): 特別是孕婦,因為在懷孕期間很容易缺鐵。 3. 代謝障礙: 比如有腎臟病或糖尿病的病人,得到腿不寧症的機率比人家多很多。 4. 缺血問題: 有些人可能因為高血壓或其他問題而造成動脈硬化,只要小腿肌肉缺血的話,也比較容易抽筋。 腿不寧症要如何改善? 1. 多吃含鐵食物: 例如紅肉或海鮮,裡面都含有豐富鐵質;若是因為缺鐵才造成的腿不寧症,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得到改善。 2. 避免刺激性的因素: 咖啡、酒類少碰,還有絕對不要抽菸,因為它會影響到血液循環。 3. 做腿部舒展: 可以在睡覺前,做一些舒展動作,讓腳的循環更好;或在睡覺的時候穿長褲或長襪,讓腿部保暖,血液循環也會比較好。 4. 藥物: 若以上這些方法都不能改善,建議去看醫生,有一些藥物可以改善腿部不寧症。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health.tvbs.com.tw/medical/32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