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9的文章

怎樣日行一萬步而不傷膝蓋?

圖片
    自從我國田徑女傑紀政女士成功提倡健走之後,許多重視健康的鄰居、朋友間的問候語從「吃飽沒?」改成「今天你走了多少步?」,掛在腰間的小計步器,有段時間變成送禮自用兩相宜的時尚潮品,現在更不得了,有了手機APP自動統計排行,群組間每天完成的步數有高低排列,於是每天都變成步數大賽了。為了拚排行,很多人日走萬步甚至幾萬步!沒有最高,只有更高!     許多提倡走路的資料成功地灌輸「走路是最好的長壽藥」概念,所以,幾乎所有人都已經有多走路肯定對身體是有好處的想法,尤其是退休熟年人士,走路是最簡單的運動,因此每天都樂此不疲,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骨科專家發現走路運動雖然有利於健康,但是沒掌握適當的原則,一味大量走路也會損傷腿部的,最典型的問題是滑膜炎,一個案例是患者體重過重,想以走路減重,於是每天勉強自己走路,步數都在15000以上,沒想到,不到一星期,就患上了膝關節滑膜炎,這是關節扭傷引起的發炎,又因為沒考慮到體重超過膝關節負荷,走路時膝蓋附近的滑囊需要分泌比平常多數倍的潤滑液來應付太多的步行,本來是走路後休息時,潤滑液會回流去滑囊中,現在潤滑液太多了,滑囊容量有限,於是膝蓋就有了積水現象。     所以走路運動的原則一是,當體重過重時,膝蓋的負荷也加重,不宜一下子走太多, 有耐心地把減重時間拉長,等體重下降,再加重走路的步數。     其次,對體能一般的70歲以上的人來說,身體機能減弱,每天超量的走路運動,也容易造成上述問題,建議堅持輕負荷的鍛煉30分鐘以上,但不要超過1小時,等體能增強之後,再增加步數和提高速度。30分鐘的健走,如果換算成步數,大概在5000~10000步即可。 有專家認為每天走6000步才能達到健身的效果,因為6000步,大約相當於3000~4000公尺行走距離,屬於中等強度運動,適合中老年人。     健走有益身體健康的主要理由是針對心臟,人體心臟一天約有10萬次跳動,每次心臟跳動時,心臟肌肉收縮泵出血液輸送氧氣到全身,出去的血液還得透過靜脈回到心臟,靠的是全身的640塊肌肉收縮。只要肌肉運動,就會把血擠回心臟,我們的眼睛打開、閉上、再打開,眼皮使勁就能夠把眼球上的血擠回心臟;我們走路,每走一步就相當於把腳上的血液擠回心臟。因此通過走步可以讓心臟好起來。     不過健走和散步還是有不同,健走時必須把胳膊擺起

久站傷腳~足部舒緩與鞋墊挑選對策

圖片
    日常生活中不論是站著或走動,各種行動都需靠雙腿的支撐。人在走路時,每踏一步,腳所承受的總重量是體重的1.5倍,因此穿著舒適的鞋子非常重要。若穿著不合適的鞋長時間站立或走動,除了可能腳痛之外,腳踝、膝蓋、臀部和背部也會感覺不適。 如何挑選適合的鞋?     一般而言,造成足部不適都是因為鞋型不符腳型,以及鞋跟過高的緣故。若穿著尺寸不合的鞋子易導致腳畸形,甚至拇指外翻、長雞眼和繭等。根據研究,若因工作需要久站,最佳的腳跟高度並非完全平底,而是大約比鞋尖高0.6公分,最高至5公分。此外,挑選能提供足弓支撐的鞋墊是很重要的,它可幫助減少足部的疼痛。為此,足外科醫生建議買鞋最好在晚上,因為腳會比較腫大,而購買尺寸稍微大一點的鞋,可幫助腳適應足弓支撐的鞋墊或是矯正器。 特殊腳型的選鞋要點     對正常腳型者而言,挑選低跟、薄且柔軟的鞋,通常較舒適與理想。但有扁平足和高足弓的人,通常雙腳容易感到疲累,需要慎選鞋款與鞋墊。對扁平足的人來說,不適合穿夾腳拖等平底鞋。因為先天或後天的影響,足弓塌陷而使足板變平,需要有足弓支撐功能的鞋墊。而高足弓的人多半因為先天內側足弓過高,使身體重心落在足部外側,因此鞋墊需要具吸震能力,減少腳部受到衝擊的機會。這兩類的人在選購支撐足弓的鞋子或鞋墊時,建議多多試穿或找專業人員訂做,因為足弓支撐的弧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好。 請經常更換穿著的鞋款     長時間穿高跟鞋除了導致前腳疼痛,還可能導致骨盆前傾、下背部疼痛。若因工作不得已需要穿高跟鞋,請在休息時將高跟鞋換下改穿低跟鞋,如此可防止足部肌肉和關節過度使用。此外,即使平常不穿高跟鞋也建議定期換鞋穿。若每天穿同雙鞋,可能在無形中使腳長期受到同種壓力而造成傷害。 如何改善久站的不適?     伸展:整天站立或走路會使肌肉僵硬和疼痛,建議每小時盡可能地伸展,放鬆並拉長肌肉。可偶爾踮腳尖或利用樓梯與台階,將腳尖踩上台階邊緣,稍微將腳跟踩低,伸展後腳踝至小腿肌。若辦公室不易找到台階,也可直接將腳跟觸地,腳掌整個垂直地向上翹,與地面愈垂直愈能感覺到腳踝與小腿肌肉被拉扯,這動作不管是站著或坐著都能做。 冰敷:若您沒有心血管疾病,不妨在脫完鞋後,馬上試試裝桶冰水將腳泡在水中,可舒緩長時間站立產生的腫脹和發

怕傷膝蓋就不運動? 醫師:動太少也容易關節炎

圖片
收藏     近年運動風氣盛,不時聽到過度運動導致膝關節發炎,但因此停止運動並非好主意。醫師指出,缺乏運動、活動量過低也會讓關節炎找上門。 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約有350萬人飽受關節炎所苦。健康的骨關節,在骨頭末端由關節軟骨包覆,可以保護關節、減震與減少摩擦。維持軟骨健康,才能有效保護骨關節。     振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朱唯廉表示,軟骨要健康,適當壓力刺激是關鍵。軟骨組織為雙極性結構(Biphasic),細胞間有正電、負電,必須經過壓力產生壓電材質(piezoelectric),讓組織產生電荷改變,藉此能刺激組織生長,也因此活動關節能促進軟骨健康生長。     一旦缺少壓力刺激,軟骨組織所釋放出的關節液容易有發炎因子,造成關節腫脹,甚至發炎。因此他強調, 藉由適當的運動,才能有效刺激軟骨正常生長,並能維持關節的活動度與柔軟度,保護關節不受傷 。 有些人擔心,若膝蓋已有退化,活動功能不如前,是否還是可以運動?朱唯廉表示,這類的人可以 從事對關節負重較輕,且同時能強化肌力的運動 。     「鍛鍊肌肉可以減輕軟骨的負擔,」他強調,透過訓練大腿、膝關節兩側的肌肉,可以減少外力對關節的衝擊,也能幫助軟骨分擔身體重量。平地行走、騎腳踏車、游泳、打太極拳都是很好的選項;相反地,籃球、登山,或是有蹲、跪的負重姿勢,都會對軟骨產生負擔。     如果過去沒有運動習慣,開始時要循序漸進,找到身體最舒服的運動強度,避免一次過度運動,反而造成傷害。但要注意,若是當下有發炎、外傷,則需要先就醫治療,遵從醫師指示,不隨意練習。 除了運動外,還有這些維持軟骨健康的方法: 1.補充細胞所需營養:     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表示,關節軟骨是由水、軟骨細胞、細胞外間質(膠原蛋白、蛋白聚糖、脂質等)組成,比起補充有膠質的食物,她建議 均衡攝取蛋白質,並且補充維生素C 更有效。

睡到一半腳抽筋,只補鈣沒用?營養師:4大營養素防電解質不平衡

圖片
    許多人都有半夜突然腳抽筋,痛苦不堪,影響整個晚上睡眠的恐怖經驗。大部分的人知道,抽筋與血液電解質不平衡有關,其中缺鈣是元凶之一。不過,若只是一味補鈣,往往抽筋的症狀並不會因此好轉。營養師指出,預防抽筋光補鈣還不夠,還有幫助鈣質吸收的營養素也不可忽略,需要雙管齊下,才能避免腳抽筋一再發作! 抽筋是健康警訊:腿部循環差,或缺乏營養素導致電解不平衡     睡到一半突然腳抽筋,雖然不是嚴重的疾病,卻可能是健康的警訊,如腿部循環差,或是缺乏某些營養素。抽筋是指「肌肉痙攣」,是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強直收縮的現象,造成劇烈難忍的疼痛,經常發生在夜間時,多與下肢血液循環不良(如靜脈曲張)、身體缺水、溫度變化(如氣溫下降或冷氣、電扇直接吹腳使足部受涼),或血液電解質不平衡有關。     新光醫院夏子雯營養師表示,若嘗試睡前泡40度C左右的溫水增加足部血液循環,或穿薄襪子睡覺防止足部受涼,或平時多補充水分避免身體脫水,以及睡前做腿部拉筋伸展運動放鬆肌肉後,皆未改善,可能就與缺乏某些營養素,造成血液電解質不平衡有關。 半夜腳抽筋,4大營養素缺乏惹禍     至於是缺乏哪一些營養素會引起血液電解質不平衡,容易產生腳抽筋的問題?夏子雯營養師指出,包括缺鈣在內,還有另外3大營養素缺乏也有關,從食物補充建議方式如下: 1.鈣: 負責維持肌肉的正常功能,肌肉收縮、放鬆都少不了鈣。由於鈣離子能降低神經肌肉的興奮,因此當血液中鈣離子濃度低於正常值時,會引發神經肌肉興奮,容易產生不正常的肌肉收縮,而引起抽筋。 建議食物:乳製品、深綠色蔬菜(小松菜、芥藍、紅莧菜、川七)、豆類食品 注意事項:有些蔬菜含有草酸,會阻礙人體鈣的吸收,如口感較澀的菠菜、茄子、竹筍,應適量使用。               當血液中鈣離子濃度低於正常值時,會引發神經肌肉興奮,容易產生不正常的肌肉收縮,而引起抽筋。 2.鎂: 對肌肉具有舒緩作用,而在肌肉組織中,鎂與鈣離子的調控息息相關,當鎂缺乏時,會使鈣離子濃度改變,造成肌肉收縮不正常,進而引起抽筋。而人體中鈣、鎂的比例為2:1至3:1最適當。 建議食物:堅果、全榖雜糧類、香蕉、青花菜。 注意事項:若想補充鎂,應避免與礦物質鐵一起攝取,以避免降低吸 3.鉀: 參與調

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腳踝沒顧好,恐成心肺弱點

圖片
2016/06/28 · 作者 / 宛家禾 · 出處 / Web only     腳踝扭傷不治好,日後心、肺、關節的功能也容易受到影響。強化下肢、穿對鞋子、注意飲食,顧好腳踝,到處趴趴走,心肺功能也會好。 腳踝扭傷常見的筋骨損傷,嚴重性也常被輕忽,但一項新研究卻指出,扭傷腳踝對健康造成的影響比人們想像的要嚴重,從心臟、呼吸系統到關節,都有可能在日後產生疾病。     美國肯塔基大學教授葛列博(Phillip Gribble)研究了超過3500名受試者,當中至少有1800位民眾表示曾經受到嚴重程度不一的腳踝損傷。 這些腳踝曾經受傷的人之中,有高達46%的人表示腳踝損傷使他們的日常生活受到限制。研究也發現約31%腳踝曾扭傷的人,在心臟與肺部等呼吸系統方面的狀況也不好。     另外,腳踝曾受傷的人裡有9.4%的人在後來罹患關節炎,但不曾扭傷腳踝的受試者日後患有關節炎的比例則僅佔1.8%。 葛列博認為,腳踝扭傷的嚴重性並不在於扭傷的當下,而是可能衍伸成慢性問題,進而降低人們的活動力,間接使心、肺功能受到影響,也使關節容易產生病變。 勤鍛鍊、多預防 腳踝不扭傷     腳踝支撐身體的重量,需要好好保護,平時多鍛鍊筋骨,穿合腳的鞋子,注意飲食,都有助於腳踝的保健。 1.多鍛鍊下肢     雙腿從骨骼到肌肉強健有力,腳踝自然不容易受傷。國泰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曾介紹過幾招鍛鍊下肢的方式,可以幫助強健腳踝。 前翹後翹 活跳跳     坐著時,腳前頂地,再腳後跟觸地,互相輪替可同步或不同步。此動作可訓練腳踝與小腿。

靜脈曲張不只「浮腳筋」 還會腳踝腫、走不遠、夜尿多

圖片
示意圖/TVBS     靜脈曲張不一定就會「浮腳筋」,也可能會讓人走不遠、早上足踝水腫、下午過後就容易發脾氣、半夜上廁所次數增多等,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吳先生72歲,長期都有運動習慣,平日運動一走輕易可達2-3公里,但近2年來,兒子發覺他走路腳程漸減,出門旅遊時常喊走不動,夜尿情況較以往嚴重,一晚甚至要起床5到10次,本以為只是攝護腺肥大的關係,直到兒子要求下就醫,才知道竟是大隱靜脈曲張主幹瓣不全。     書田診所靜脈血管外科主任游堂振表示,早上起床就出現腳踝水腫、小腿脹痛發熱、皮膚出現褐色斑點合併癢感,到了下午又疲倦不堪,見到椅子就想抬腿,夜尿頻繁影響睡眠,這些看似老化,其實也是靜脈曲張常見的症狀。     大隱靜脈曲張主幹瓣不全是指大隱靜脈主幹瓣不能正常發揮作用,會導致大隱靜脈逆流自鼠蹊部隱股靜脈交界直下,嚴重時就像瀑布沿大隱靜脈主幹下落到腳踝,使得靜脈血不能有效回流。一開始仍可正常行走,但 當血液累積在下肢,就會感到腳步沉重、疼痛、腫脹、走不動,靜脈跛行的現象。 大隱靜脈主幹瓣不全造成夜尿增加的原因     此外,因為靜脈血不能有效回流,雙側下肢中午過後會累積身上大部分的血液,回流至心臟的血減少,使得白天排尿減少,當夜間躺平時血液回流心臟的血量增加,夜尿次數就增加。     游堂振指出,治療時門診先使用彈性繃帶,進行動態靜脈回流校正機能檢測,多數會感到雙側下肢頓時輕盈、走路輕快。目前常用的治療方式有:量測過的醫療級彈性襪壓迫治療、硬化劑注射治療、手術治療,採用何種方式,要視個人病況及需求與醫師討論。     游堂振提醒,靜脈瓣膜不全逆流會因年老靜脈鬆弛而惡化,一般65歲以上易出現,靜脈曲張不一定會看到「浮腳筋」,可多留意家中長輩是否出現走路距離變短、下肢午前腫脹水腫、下午易疲累、易發脾氣、夜尿次數增加等相關症狀,儘早至靜脈血管外科檢查才能正確診斷,有效治療,改善生活品質。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

12個美好理由,現在就走!

圖片
收藏     走路是最不受時空限制、想到就能起身實踐的行動。 好消息是,單單每天走路去搭公車、步行到巷口買早餐......透過日常通勤、採買等過程中少量多次的步行,效果跟長時間運動一樣好。 1.你會發現,褲頭慢慢鬆了     這是走路最明顯且實際的好處。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就發現,胖子愈多的州,愈多人出門依賴開車,幾乎不走路。     規律的步行能增加胰島素敏感度,有助減少腹部脂肪囤積。 2.你的腿看起來美極了     隨著年紀增長,肌肉流失、靜脈曲張的發生機率大增,都可能讓我們的腿變得難看。但只要養成走路習慣,即使過了50歲,你還是能穿上短裙,驕傲秀出結實有肌力的美腿。而且每天走路,比偶爾運動更能維持骨密度。 3.你的心臟、血管會感謝你     每天走個20分鐘,就能降低第二型糖尿病風險達35~50%。每天多走1千步,也有助降低血壓。如果一天能花1~2小時走路,還可減少三分之一的中風機率。整體而言,你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約可降低20~35%。 4.體內病毒沒機會興風作浪     走路有助提升免疫力,感冒季節來臨時較不容易中鏢。一項研究發現,每天規律走路20分鐘、一週至少走5天的人,相較於一週只運動1天者,生病天數少了近五成。而就算生病,症狀也較輕微、較快痊癒。 5.別懷疑,記憶力是走出來的     每天走路20分鐘就能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達20~35%。研究更觀察到,長者一週走路3次,每次達40分鐘,一年下來,腦部掌管認知記憶與情緒的海馬迴,容量甚至能增加2%。正如《大腦當家》作者、發展分子生物學家麥迪納(John Medina)所說:「大腦是在走路運動時發展出來的。」 6.走快一點還能延長壽命     走路能降低癌症風險:乳癌能降低兩成,大腸癌能達三~五成。但你知道  嗎?走路時加上

5分鐘護「腳」運動,老化慢點來!【好足人生】

圖片
收藏     腳是生活品質的一項指標,而人的老化也是由雙腿開始,所以,我們是否也可以更積極地為腳做些什麼?     根據一項加拿大的研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都市發展程度較高中居住的人和相較之下發展較低的鄉鎮居民身體比起來,都市人反而更加健康---這是不是跟我們一般人理解恰好相反呢?該篇論文解釋這是由於高度發展都會中的大眾運輸工具發達,人們習慣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上下班,無形當中走路的機會反而比自己開車的人增多,身體自然也就更加健康。     一個社會對「腳」的重視,可以看作一個社會對生活品質的重視。很多人都強調鍛鍊心肺功能的重要,卻沒有想過缺少了雙腳的移動能力,就算有再強的心肺功能,你又能到哪去體驗這個豐富的世界呢? 「能抓取東西」是腳最原始的設計     想想看我們人類以前的祖先---猴子或人猿,他們腳的靈活度可是不下於手,猴子在樹上生活,腳掌必須可以跟手掌一樣牢牢的抓住樹枝跟樹幹,所以我們的腳最原始的設計就是能抓取東西,「他」是一個具有高度靈巧度和活動度的器官。     以往骨科的舊觀念,當腳骨折受傷時,往往是將受傷的腳打上石膏後,就叮囑不要動,要休息避免活動,幾個月後,腳的外觀好了,治療也就跟著結束。但功能是否能恢復呢?     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在醫學診療上希望達到更積極的使命與意義,不再只著重於外觀上的復原,同時希望照顧到功能性的復健,所以在創傷骨科的新觀念帶動下,一旦骨折,除了進行良好的固定復位之外,還必須讓「腳」及早活動以避免其功能弱化,因為「腳」是神經/肌肉回饋非常頻繁的地方,必須時時刺激才不會讓其功能退化或變得遲鈍,所以要擁有一雙健康的「腳」,就必須多活動。 5分鐘護「腳」運動     總而言之,我們應該要常常訓練自己的「腳掌」跟「腳趾頭」,每天至少花五分鐘讓腳踏在土地上(或是踏在地板上也行)動一動,或是試著用腳趾夾毛巾,以維持腳的機能健康。因為腳趾頭連結著許多肌腱

腳痛讓你寸步難行?觀察疼痛位置,專家告訴你哪些習慣要改!

圖片
    在一般大眾中,至少80%的人有腳的問題。最常見腳的問題大部分來自於腳長繭、足部疼痛、足部結構變形、扭傷、不耐久站、久走,穩定性差易跌倒及腳臭等問題。臨床上最常見的足部疼痛以足後跟疼痛、足底筋膜炎、蹠底神經瘤及拇趾液囊腫4種為主。 示意圖/TVBS ① 足後跟疼痛: 成因可能是鞋跟太薄、足跟的脂肪墊變薄、足底活動過度或是足型異常,例如扁平足。 ② 足底筋膜炎: 由於蹠底筋膜被異常拉扯,引起變形與發炎反應,最常發病在中足的內側。其原因可能是異常足型造成足底活動過度、運動量太重或太快、久站久走、不當鞋具、體重過重等因素。 ③ 蹠底神經瘤: 最常發病在第3 及第4 蹠骨與趾骨間的趾縫位置,所產生的刺痛像被電到而難以行走;其成因以不當鞋具為主。 ④ 拇趾液囊腫: 由於拇趾外翻造成大拇趾關節外凸,形成厚皮及滑囊,容易因穿鞋摩擦而造成腫脹發炎。成因在於遺傳、扁平足、足底肌力的降低及不當鞋具所造成。 腳長骨刺 讓她寸步難行 陳奶奶因腳跟長骨刺疼痛到不太敢走路,平常最遠只敢走到家附近的菜市場;曾經在醫院骨科、復健科及中醫治療2年,因未徹底改善而來求助!陳奶奶因為腳痛而走路歪斜,經使用訂製鞋墊2週後,來電致謝說今日逛百貨公司半天腳沒有痛,讓她覺得人生由黑白又變為彩色了!   示意圖/TVBS 足底筋膜炎置之不理 骨頭硬化了 足底筋膜是位於腳底寬帶狀的扇狀筋膜組織,前方附著於五個蹠骨頭上,後方附著在腳跟骨的內側而穿過足底表面。平常走路或跑步時,足部承受全身重量時,這片扇形組織因而被伸張,做為足弓良好的支撐,提供適當的緩衝及彈性作用,並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 當我們腳底的筋膜被過度使用或受傷害時,就會出現發炎與疼痛的呼喚, 提醒我們它已受不住了, 如果我們輕忽,肌肉與骨頭於腳跟的連接處,只好用角質化或硬化來自我保護。 由於這些角質化的組織大部份都位在肌肉的末端,很容易因刺激到神經而產生激烈的疼痛! 穿錯鞋是主因 按摩伸展+輔具能解痛 腳底會長骨刺的原因,有很高的比例都是由於長期穿著錯誤的鞋子,過度的走路或站立所產生;陳奶奶正是因為長期穿高跟鞋與鬆大的鞋子走路而產生此問題。 經由蹠底按摩、蹠底伸展運動、足部輔具的處置,再加上步態訓練 後,她很訝異,走路時用力踩在腳跟的困擾明顯改善了,下肢也變得較具柔軟性。她露出高興的微

膝蓋久彎痠痛、伸直彎曲會發出聲音,怎麼辦?

圖片
膝蓋久彎痠痛、伸直彎曲會發出聲音,怎麼辦﹖ 問:我27歲,這兩年膝蓋彎曲太久例如維持坐姿太久就會感到痠痛,也常常發出「ㄅ一ㄚˋ」的聲音,且彎曲太久,伸直伸展後彎曲也會發出「ㄅ一ㄚˋ」的聲音。之前有去看過骨科, 醫生說可能是肌腱發炎,建議我訓練大腿肌,但因為沒有每天做訓練,仍感覺痠痛,請問該怎麼辦?如何才能改善痠痛感? 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復健部兼任主治醫師 劉建廷 答:久坐不動(例如看電影)後膝部出現疼痛,稱作「 劇院徵象 (theater sign 或movie-goers sign)」,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常見的症狀之一,由你的年齡、病史與症狀初步研判,你的膝部痠痛可能與上述症候群有關。 在膝關節彎曲和伸直的過程中髕骨(膝蓋骨)會在股骨(大腿骨)末端來回滑動,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是因為大腿肌力不足(尤其是股內斜肌)、膝關節過度使用或下肢結構異常等原因使髕骨滑動時受力不均,導致髕骨週圍及下緣疼痛,嚴重時可能造成髕骨脫位及軟骨磨損、退化。建議你找專長為「運動醫學」的骨科或復健科醫師先確定診斷,必要時經醫師指示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及接受物理治療。 你自己可做的保養與運動包括: 避免會造成疼痛的活動、急性疼痛時冰敷患部、使用中間有孔的護膝保護髕骨。如同你醫師的建議,應該伸展大腿前、後、內、外側肌肉及加強大腿肌力,這是長期、根本的治療,也能預防關節提早退化。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6342

大腿「股四頭肌」躺著練,減輕膝蓋負擔、燃脂超強效!

圖片
         大腿處的肌肉「股四頭肌」是人體中最大的肌肉之一,同時也是站立、步行時支撐身體的重要部位,日本專家推薦鍛鍊股四頭肌,不但能更有效燃脂、提高卡路里消耗來幫助瘦身減重,還能幫助維持膝關節健康、預防大腿肌肉衰弱造成的膝關節損傷,到老都能健步如飛! 鍛鍊大腿「股四頭肌」幫助更有效率燃脂、瘦身,還能預防膝痛     日本宏州整形外科醫院資訊指出,股四頭肌是大腿4處肌肉的總稱,負責伸展膝蓋、支撐身體,是步行時會用到的重要肌肉,充分鍛鍊股四頭肌能提供足夠的支撐力,避免關節變形、疼痛。日本倉敷藝術科學大學客座教授、針灸師內田輝和也表示,如果股四頭肌鍛鍊不足而衰弱,會讓膝關節無法得到足夠支撐而引發疼痛,甚至因此使膝關節變形、疼痛更加劇烈。     日本健康教練岩本良男則認為,股四頭肌是人體中體積最大、肌力也最大的肌肉,消耗的卡路里也最高,若是能充分鍛鍊,則能有效幫助燃脂。不僅如此,許多年長者臥床不起的原因正是肌力降低,讓關節負荷增加,引起嚴重的關節損傷、難以自行修復,因此更需重視股四頭肌的鍛鍊。     日本竹谷醫院院長、骨科、脊骨神經醫學雙專業醫師竹谷内康修推薦,躺著抬起單腳的動作,就能鍛鍊大腿髖關節到膝蓋之間的股四頭肌。竹谷内康強調,這處肌肉是維持膝蓋穩定最重要的肌肉,充分鍛鍊還可能幫助膝蓋恢復應有功能。  大腿肌肉「股四頭肌」躺著就能練     仰躺,立起左膝,右腿打直後慢慢抬高離地約10cm後靜止5秒,再慢慢放回地面,休息2~3秒後再抬高,連續做20次後換腳。做的時候腳不要抬高超過20cm以免負荷量減低。 坐在椅子上也可做,一樣單腳打直,慢慢抬離地面10~20cm後靜止5秒。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1791/2

大雨來襲!中醫師關鍵幾招 幫你內外除濕

圖片
收藏 圖片來源 / 康健雜誌     遇到濕答答的天氣,除了需要加強室內除濕外,身體內的濕,也需要排除!中醫師楊世敏幾個關鍵提醒: 改善外在濕熱環境 1.室內濕度,保持在60~75%     平時便要做好除濕的工作,尤其是臥室。人在靜臥時氣血內斂於深層器官組織,所以對外在環境的調整能力較差,很容易受到外邪侵入,特別是下雨的日子,更是要特別除濕。除了有防塵蟎、抗過敏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降低病原體的活力。 據文獻報導,夏天降低室內濕度,保持在60~75%,也可以降低病原體的傳染力。 2.人體靜止活動時不要吹電風扇     就中醫的學理及臨床觀察,在人體靜止或靜臥時吹電風扇不利養生!因為電扇的風把空氣中的濕氣及病原體帶到人的鼻腔、氣管黏膜及皮膚,而造成感染及過敏反應,尤其是調節能力差的熟睡時刻。 3.有氣喘、濕疹及蕁麻疹體質的患童,吹冷氣可緩解     楊世敏表示,有上述症狀得的患童,只要回去改吹27~28℃的冷氣,不要讓冷氣直吹人體,再配合服中藥,1~2天即可大大改善氣喘及皮膚癢的症狀。     許多年輕的家長會疑惑:「氣喘不是怕冷嗎?」楊世敏澄清說:「這種天氣下使用冷氣的目的,在於維持恆溫恆濕,用以降低過敏型氣喘的發生,而27~28℃又不至於太冷,不會因寒氣束肺而得病,使小孩可以安適地得到充足睡眠,免疫力才能真正提升。」 4.電扇別對著「腳尾」吹     有些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喜歡用電扇「吹腳尾」,幾天後,全身痠痛,莫可言狀,甚至腹脹、腹瀉、鼻塞、喉乾、頭暈、說感冒又不太像感冒; 這些也都是風夾濕熱由腳底附近進入全身的症狀 。     因為人體的內外腳踝是腎、肝、脾、胃、膽、膀胱經的聚集點,風濕可以從這裡進入全身各大經絡、關節、肌肉,所以當然會加重關節屈伸不利、腫痛(皆是濕氣),肌筋膜炎等症狀。說穿了,就是「風夾濕」。 5.雨後剛出太陽,外出運動、踏青需戴口罩。     雨停後,太陽出來,會

照顧全身性關節 預防醫學醫師的養生清單

圖片
收藏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邁入中年後,關節問題,尤其是人體全身上下最複雜的關節──膝蓋,常常成為那決定人生下半場好命與否的「軟肋」。好好用它,膝蓋就會一直很好用;不懂保養,它就成為能令人加速衰老的致命傷。     來我診所治療膝蓋的個案,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關節隱痛僵硬,短短幾步路走得硬是比別人慢,漸漸不喜歡出門,缺乏運動長期下來肌肉流失,越來越沒力,連帶讓膝關節負擔更重。有的人平常沒什麼大礙,但凡遇到向下的時候,下坡、下公車、下樓梯,關節就不好使,靈活度與年輕時差很大。而勞損者的膝蓋宛如氣象台,要變天不用看新聞,膝蓋馬上有感。     痠軟無力、膕窩緊繃、蹲下難站起、膝痛牽引腰背痠痛、膝蓋有喀拉喀拉的摩擦聲、入夜關節痠痛打擾睡眠、白天走路不穩易摔跤……以上這些,年過半百,非常常見。另外有些運動健將、經常搬重物的人,或是膝蓋受過傷的,退化的時間點則還會往前提。     任何退化、衰老、惡化,都有一定的進程。及早看懂徵兆、即時應對治療,解決問題相對容易很多。以下分3階段預防性來談談膝關節保養。 第1階段:保養在痠軟無力之前     人到30幾歲,儘管自覺關節還很好用,但此時,肌肉骨質流失速度,已大於生成速度,如果什麼都沒做的話。     從不運動、老是躲著太陽的朋友要注意了,人體各器官、肌肉、組織,皆遵從著「用進廢退」的原則。以為在家看電視不出門,膝蓋裡的半月板就絕對安全?那可不一定。若大腿肌群沒鍛練、屬於支撐力很差的「弱肌」,等於是將上半身大部分的重量,都交由膝蓋去承受。膝蓋過勞跟人過勞一樣,肯定會老得比較快。最怕偶發性遇到瞬間強大的衝擊力,一個角度沒抓好,半月板破裂、十字韌帶斷裂,只能開刀、復健時,可是要吃上不少苦頭。     我常跟輕熟女、小鮮肉們說:「趁還能自己動時,就要常常動,去享受身手靈活的感覺。」趁早訓練肌肉,就不怕膝蓋的避震器、軟骨莫名其妙被磨光!尤其臀大肌,和大腿的前方的股四頭肌、內

理念與善行

圖片
    自從大山度健康鞋門市開業以來,為了給消費者提供最好的服務品質,門市採用天然木材與環保物料做裝潢,為了所有消費者能有清潔舒適的試鞋環境,每日清潔打掃讓店內充滿自然舒適的氛圍並且提供一對一的試穿服務,來到大山度健康鞋門市一律都要脫鞋進入,大家共同維護清潔,確保消費者都能有個安心興乾淨的試鞋環境。     除了安心乾淨舒適的試鞋環境,我們也為了保護每一個消費者並確保衛生安全,都會提供來試鞋的客人一雙全新的襪子,確保消費者所購買的每一雙鞋都是乾淨而且沒有接觸過別人的足部肌膚,我們所提供的試鞋襪都會請消費者再帶回去清洗使用,避免浪費也讓消費者安心。     總有些消費者不想再把穿過的襪子帶回去時,我們只能當成廢棄物處理,有一次一個老客戶 趙太太來店裡消費時知道這個情形,就問我們可不可以把不要的襪子可以收集給她,經過了解這位趙太太非常有愛心,她將這些只有試穿鞋時穿過一次的襪子收集、清洗乾淨,再自己花郵資寄送到偏鄉給低收入有需要的人們,既可做愛心又可以做環保真的是一舉兩得。     這樣一個小小動作也是一種的善舉更影響了其他的客人,現在客人都理解為什麼一定要堅持要有試鞋襪,也會將穿過的襪子帶回去再使用,還有些很可愛客人來店消費時都自備一雙全新的襪子來試穿鞋用。     一個人為善連帶影響周圍其他人,小小的力量也能大大改變社會,如果我們也能隨手做善事、隨手做環保,相信這個社會也是處處充滿安和樂利的氛圍。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台灣上班族步態健康大調查:足部保健方法錯誤,1/4民眾雙腳生病

圖片
    研究指出,現代人有足部相關疾病的比例,竟然高達80%,而足部健康其實會影響全身各部位與器官正常運作,可說是牽一髮動全身。近年來運動風氣漸漸興盛,健走與路跑則是兩大新興運動,他們的共同特色都是「足部運動」。你的足部健康嗎?你的生活習慣有益足部健康嗎?廣大的上班族群是否有能力兼顧自己的足部健康?方法是否正確?早安健康進行「台灣上班族步態健康大調查」,揭露你我足部健康的真相! 三大疾病纏身:職業、走路方式影響大     調查中揭露民眾罹患比例最高的的足部疾病為靜脈曲張,佔全體填答問卷者32.5%,其次是足底筋膜炎32.2%,第三名則是足跟疼痛25.6%。若以職業別進行交叉分析,可以發現,三大疾病相當程度與職業型態有關。 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與下肢部位長期承受壓力有關,身體本身的情況例如肥胖、懷孕、便祕導致腹部壓力變大、下肢肌肉無力導致血液循環不順等,生活與工作方面則包括久坐、久站、長期搬運重物等原因。調查中發現填答靜脈曲張者中有45.4%是長期站立的職業型態,例如櫃員、老師、餐飲業、作業員等。值得注意的是,鞋帶綁太緊阻礙足部循環,可能加重病情。 足底筋膜炎     從調查結果來看長期站立職業族群佔比最高為37.7%,但整體來看足底筋膜炎在各職業別分佈較為平均。足底筋膜炎的最大特色是早晨起床,腳跟著地時會有劇痛,這是因為人體重量超過六成都有腳跟承擔的緣故。 足跟疼痛     雖然「足跟疼痛」本身也可能代表足底筋膜炎,不過常見的「足跟脂肪墊疼痛症候群」也會造成足跟疼痛。由於體重加上走路施力方向兩個因素影響,當走路腳跟著地時,腳跟要承受的重量大約是體重五倍,因此腳跟本身也需要脂肪組織做為緩衝與減輕壓力之用。體重過重者對於腳跟造成的壓力自然是隨著比例增加,穿硬底鞋、高跟鞋、無塵鞋,赤腳走路或跑步也可能會加重病況。足跟脂肪墊的損傷會隨著承受壓力時間增加而增加痛感,因此一早起床不會痛,而是愈走愈痛。 多數人沒有用對保護足部健康的方法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需要走路,足部健康其實是一個也許你會忽略,但一旦有病痛發生,就難以視而不見的健康議題。在本次調查中,日常生活最讓人產生警覺的身體不適感,第一名是達到六成的「久站或久坐會容易腰痠背痛」,其次是「運動時,固定有某些地方會痠或痛」,接近五成。 何時開始警覺?

骨科醫師教你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

圖片
    許多患者來到診所喊著腰痠背痛膝蓋痛腳痛,常常檢查起來並非嚴重的結構問題,但也需要治療及調整。如果只是急性的問題,那就依照急性治療原則,給予口服藥、打針、使用護具、做物理治療。     但如果已經是一個慢性問題,也不是開刀治療可以解決的,這時做運動調整姿勢及改變生活作息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總的來說,骨科的治療就是短期吃藥打針,中期做復健物理治療,長期做運動改正姿勢,問題很大才考慮開刀。     那要做什麼運動呢?其實我每天都有做家事,在辦公室也都有走來走去,甚至於要搬東西送公文,難道都不算嗎?患者常常會這麼問。 那是勞動,不是運動。 那我應該選擇什麼運動呢?     喔,大哉問。要做什麼運動才好?簡單的說法是,你開心高興地動來動去例如快走、慢跑、跳土風舞、或下班去跳律運舞體操都很好呀。 如果以生理學的說法就是:只要規律使用大肌肉群,產生中或大量的氧氣消耗,叫做有氧運動」的都可以,都有助健康和體適能。     但如果更學術一點,醫師或運動治療師依照患者的疾病或傷害及體適能,設計一些叫患者做的運動,就叫做「 運動處方 」。     說運動處方太沈重,我開的藥,患者都不一定吃呢,物理治療時程患者也不一定配合,如何還想要叫他們照我開的處方運動?我看很難!     為了促進健康,運動可以說是目前唯一有科學證據的仙丹。而仙丹也有不同種類,到底要吃哪一種仙丹呢?     我先從體適能的分類說起,基本上體適能可粗略分為五項,如果都能鍛練到,應該是比較好的運動: 1.心肺功能: 指有氧能力,即你運動不會感到氣喘吁吁的能力 2.肌力: 指肌肉的最大力量,即你可以抬起多重的東西 3.肌耐力: 指肌肉多次使用不會疲勞的程度,即你可以用多久都不會抽筋 4.平衡及敏捷度: 中樞神經與骨骼肌肉系統配合的程度,即你動起來多靈巧 5.柔軟度: 肌肉肌腱及關節韌帶可以延展拉開的程度,即你關節可以張得多開仍不會受傷且有功能。     目前教育部推廣的體適能測量包括:身體組成(身高體重BMI)、800及1600公尺跑走、坐姿體前彎、立定跳遠、仰臥起坐60秒,即在測量學生不同的體適能類別的能力。例如1600公尺主要就是在測量心肺功能,而坐姿體前彎則是測量柔軟度。     因此不同種類的運動在不同的體適能範圍有不

「深蹲-你真的蹲對了嗎?」小心膝蓋壞了了!

圖片
收藏 蹲舉可以翹臀瘦大腿? 是臀部往後坐,不是膝蓋往前蹲。     下蹲,是人類活動組成裡,最原始的動作,包括上廁所、搬重物、綁鞋帶,都需要蹲來完成。運動裡常見的蹲舉(squat),強調可以緊實腿部線條,是不少好萊塢女星維持身材的祕訣。 但是你蹲對了嗎? 蹲舉本屬阻力訓練,可訓練股四頭肌與臀大肌,增強腿部力量,讓你爬樓梯不會乏力。     但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不少人卻因此感到不適,甚至受傷。     蹲舉需要背部、大腿、小腿與臀部肌肉的同步協調。如果姿勢不正確,會造成髕骨與股骨的軟骨過度受到壓迫,進而出現疼痛感,甚至跌倒,復健科醫師陳建成表示。     下蹲時,並非膝蓋往前,而是臀部向後坐,並注意背部挺直,膝蓋不能超過腳尖,雙手往前伸直,幫助身體平衡。     建議事前暖身應足夠,開始時對著鏡子做,姿勢如果正確,大腿前後與臀部會有感覺。錯誤的姿勢,則會感到膝關節微疼,伊士邦民生館資深教練林峰立教練表示。 影音教學:深蹲(squat)!一個姿勢就能建立全身肌肉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9827

走路喘、腳水腫、容易累? 注意「心臟衰竭」重大警訊

圖片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有心臟衰竭的風險,一名40多歲、身材略胖、帶有B肝的患者,樓梯爬一、兩階就會喘,下肢雙腳也嚴重水腫,一開始以為是肝功能出現異常,沒想到檢查後發現是心臟衰竭。     心臟內科醫師林承箕解釋,心臟衰竭的發生是由於心臟無法提供足夠的血量供應身體各部分需要,進而導致各器官功能發生問題,常見的特徵會表現在骨骼肌(容易肌肉疲勞)、肺部(運動甚至休息時呼吸困難)或腎臟(體內鹽分及水分堆積)。     有這些症狀別輕忽!小心你可能心衰竭了 林承箕表示, 心衰竭有3大症狀,就是「累、喘、腫」 ,當情況惡化到一個程度,可能一躺下就喘到無法呼吸,必須整晚坐著睡。     林承箕說,心臟衰竭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症狀。一開始出現累,就是身體缺氧。他解釋,左心室比較厚、運動量比較大,原因是它負責體循環,需要比較大的血壓把血液送往全身,而右心室負責肺循環。當血液打不出去時,身體就會缺氧,大腦也就跟著缺氧,人就提不起勁,什麼事都不想做,容易覺得累,手腳也會出現無力或四肢冰冷。     血液打不出去,就會慢慢堆積,體內血液沒有回流,肺循環也沒有正常運行,肺部就開始積水,當換氣不足時,患者呼吸就會覺得喘;甚至有人出現水腫,腫到腳背的血管完全看不見。所以當這些症狀出現時,千萬不要輕忽。 活動少、胃脹氣 竟跟心臟衰竭也有關係!     另外,活動力不好也要特別注意!博仁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蘇上豪提醒,家中老人家活動力不行,家人都以為是年紀大走不動,而忽略掉可能是心臟衰竭造成的,所以當老人家活動力下降,經常臥床、不良於行,都要特別小心。     基隆長庚醫院外科副教授江坤俊也提醒,胃口差、胃脹氣,可能跟心臟衰竭也有關係。他的門診中有一個病人,一吃東西就脹氣,經常覺得噁心想吐,安排照胃鏡後,胃部完全正常沒有潰瘍,最後查出原因,竟然是「心臟衰竭初期」;因為心臟血液打不出去,打到腸胃道的血液不夠,導致腸胃功能出現問題。 懷疑自己心衰竭? 趕快檢測身體活動度!     你常懷疑自己的心臟是不是沒力?蘇

後跟痛≠足跟痛!足踝專科名醫教你拯救腳跟痛

圖片
【早安健康/朱家宏(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希臘神話中百戰百勝的英雄阿基里斯(Achilles)還是嬰兒時,母親為了讓他刀槍不入,便用雙手抓住他的後腳跟將其全身泡在冥河中,而沒有泡到冥河水的後腳跟(跟腱部位)就成了阿基里斯唯一的致命點,最後這位英雄就是因為跟腱中箭而戰死沙場。     醫學界將人體的跟腱稱為「阿基里斯腱」(Achilles Tendon)。跟腱是全身最大的一條肌腱,具有強大的拉張力,因為它的正常運作使我們可以順暢地用腳尖站立、伸展和行走;但也因為它是不具有纖維腱鞘保護的肌腱之一,所以比較容易發炎或受傷。後跟周邊的疼痛泛稱「後跟痛」,而除了跟腱炎,也有可能是其他問題。 後跟痛的三大主要病因 跟腱炎相關症狀:「跟腱炎」是導致後跟痛最主要的三大病理之一,根據病症輕重依序可分為幾個層次: 痠痛:初步輕微,但具警示的症狀。 跟腱發炎(跟腱炎):肌肉運動時,跟腱的末端受力最大,也最脆弱,用力過猛、超過負荷便容易發炎。 跟腱鈣化:若產生病症的狀況未獲得改善,便容易週而復始進一步產生鈣化,中國飛人劉翔在二○○八年北京奧運出賽引發足跟疼痛,最後宣布退出比賽,就是因為跟腱的鈣化問題作崇。 跟腱退化:若持續發炎現象未消減,導致發炎的部位慢慢壞掉,甚至腫大、失去彈性,就會形成跟腱退化。 跟腱滑囊炎:跟腱在前端與骨頭接觸的地方有個滑囊,所以它痛的位置不是在跟腱上面,而是在跟腱前面深處的滑囊發炎。 哈格蘭(Haglund)骨棘症候群: 又稱為「pump bump」,是因為跟腱與跟骨持續摩擦,產生骨贅生所引發軟組織腫脹的疼痛。 位置只差一點,治療方式就大不同     「後跟痛」與「足跟痛」是不一樣的,足跟痛是指腳底痛,但是後跟痛的部位,則是在腳的後面。     「根據痛的位置不同進行診斷及治療!」這個醫療原則在面對「後跟痛」方面特別重要。例如跟腱炎及滑囊炎位置只差一點點,診斷就不同: 跟腱炎:跟腱由於就在皮下,血液循環不佳,自我癒合能力差,盡量不用局部類固醇注射。治療多以伸展運動及標準物理治療(超音波、電療、熱療)為主,慢性病患於一般治療效果不佳時,可以考慮震波或血小板濃縮液注射。每年我們都會遇到幾位患者為了求快,在別的醫療院所局部注射類固醇,結果一兩年後跟腱斷裂需要進行重建手術。 跟腱滑囊炎:局部注射治療效

保護脊椎你「坐」對了嗎?甩駝背、烏龜脖,久坐電腦族必知4準則

圖片
    俗話說的好:「坐乎正得人疼」,保持良好的坐姿,不僅能讓人看來端莊有禮;對於經常久坐電腦前的辦公族、學生來說更是重要!專家表示,要想避免脊椎因不良坐姿,而遭受壓迫、受傷,導致駝背、烏龜脖及痠痛問題找上門,久坐上班族、電腦族一定要學會4個正確坐姿動作! 坐姿不當傷脊椎?3原因易釀椎間盤磨損、退變     為什麼坐姿不當,會對身體帶來這麼多負面影響呢?脊椎力學專家鄭雲龍老師和自由撰稿人邱淑宜,在共同著作《好姿勢,救自脊:超人氣脊椎保健達人教你改變NG姿勢,從脊開始,找回健康》一書中提到,這主要與3大原因導致人體不當使用脊椎,造成椎間盤磨損,也就是「椎間盤退變」有關: 原因1/在錯誤的動作模式下,反覆擠壓椎間盤     不當使用脊椎,將造成椎間盤磨損,又稱為「椎間盤退變」,這時椎間盤就會從充滿水分如QQ果凍,退行性變化成乾乾扁扁如干貝的狀態,無法發揮如車輛避震器的緩衝功能。 原因2/椎間盤長時間受壓迫或受力不平均     在不對的脊椎排列曲線上,以固定的靜態姿勢壓迫椎間盤。比如駝背就是一個讓脊椎承受很大壓力的靜止動作,將原本腰椎前彎的曲線反方向壓成腰椎後凸,椎體往前擠,椎間盤只好往後突出。     另外,當椎間盤受力不平衡,比如坐著翹腳、半躺半靠在沙發及床上等姿勢,會讓骨盆後傾,重量完全壓在腰椎四、五節上,維持這個姿勢看電視連續2小時,這種不平均的壓力就會讓椎間盤變扁變薄。當你正確打直身體延伸脊椎時,雖然椎盤也承受壓力,但這樣的壓力是椎間盤可以接受的,因為只要很平均的承受壓力,椎間盤非常耐重及受壓。 現代人工作、休閒都離不開電腦,久坐打電腦,一旦姿勢不對更是傷害脊椎健康。 原因3/脊椎欠缺活動     第三個造成椎間盤磨損的原因是脊椎缺乏足夠活動,就是你都沒有動,脊椎就固定在那裡,像插在花瓶裡的花,固定在一個角度動都不動。 保護脊椎健康這樣「坐」 電腦族必知4大正確坐姿     尤其是現代人工作、休閒都離不開電腦,久坐打電腦,一旦姿勢不對,更是傷害脊椎健康。因此,學習如何在電腦桌前維持好姿勢非常重要!鄭雲龍老師提到,良好的使用電腦坐姿,應符合下列4大準則,確認軀幹跟大腿,以及膝蓋的角度是否正確。 準則1/坐姿維持關鍵95度:     電腦桌前有一個很關鍵的坐姿角度,

腳癢、腳臭、腳長繭…腳ㄚ子出現8個症狀,就要當心了!

圖片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想要走得更久更遠,腳掌的健康狀況更是重要。專家們提出8個腳丫子容易發生的小狀況,其實正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可別輕忽了! 1. 腳跟長繭     中醫師杜丞蕓說,腳跟長繭是很多老人家會遇到的問題,這是因為 腎氣虛弱 導致;不僅外觀不好看,還可能壓迫神經,走路時會感到疼痛。 示意圖/TVBS 2. 前腳掌長繭     也有些人的腳掌前半部容易長繭,尤其是長期穿高跟鞋的人更是容易;杜丞蕓說明,這是 肺氣虛 的表現,其他症狀則像是膚變粗糙;建議多到戶外運動、出汗,有助於增益肺氣。 3.  腳趾甲灰     腳趾甲顏色灰灰的,或是表面出現線條、凹凸不平、趾甲變形等症狀,都和壓力有關,也是 肺氣與肝氣不足 的徵兆。「肝主筋,其華在爪」,意思是只要把肝調養好,指/趾甲就會健康漂亮。 4.  腳趾甲白     皮膚科醫師趙昭明則提醒,如果手指甲或腳趾甲顏色異常的白、完全沒有血色,可能和幾種 貧血 有關,例如地中海性、缺鐵性、小細胞性貧血;由於心臟功能不佳,長期可能導致 心臟衰竭 。 示意圖/TVBS 5.  腳癢     長庚醫院外科副教授江坤俊醫師說,曾有患者因為腳癢難耐,反覆抓破傷口,潰爛長達6公分;經檢查發現,原來是 糖尿病 導致周圍動脈硬化,因此傷口一直好不了。 6.  腳腫、腳趾頭腫     很多人感覺腳腫腫的,都直覺聯想到靜脈曲張;江坤俊提醒,靜脈曲張引發的腳腫通常是單側較嚴重,如果是兩隻腳都腫,要留意可能是其他病症,例如 心臟和腎臟問題。 示意圖/TVBS 7.  腳臭     腳臭和汗腺與細菌有關,也和腎和肝這兩個排毒器官息息相關。江坤俊說,一位50幾歲的婆婆,因為近期腳臭變重,以為是凍甲導致細菌感染;檢查發現竟是肝功能指數大幅下降,這才推測出因為 肝不好 ,身體藉由汗腺排掉廢物,才引發嚴重腳臭味。     兩位醫師補充,肝臟問題引發的腳臭,聞起來類似阿摩尼亞的味道;而糖尿病引發的腳臭則是酮酸味、聞起來酸酸甜甜的。此外, 甲狀腺功能異常 (包括亢進或低下)者也可能出現腳汗較多、腳臭的症狀。 8. 腳臭合併腳腫     許多人不知道自己有腎臟功能問題,趙昭明表示,當 慢性腎衰竭 到達中度時,功能上並未出現問題,也沒有其他症狀,但身體可能會出現一些怪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