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9的文章

膝蓋伸不直,水腫膝痛更嚴重!5秒抬腳疏通循環救膝痛

圖片
膝蓋、髖關節、腰部等處的疼痛久久難以改善,問題可能出在「淋巴」!年紀增長,膝蓋會漸漸難以彎曲,使膝蓋後方淋巴結淋巴滯留、老廢物質難以排出,造成疼痛、疲勞、水腫等問題。日本淋巴體操專家推薦簡單的體操來活動膝蓋、幫助全身淋巴流動更加順暢,讓膝蓋、髖關節等處的疼痛、疲勞問題都可能得到改善。 膝蓋難以伸直讓淋巴滯留,容易造成疲勞、疼痛等問題 日本淋巴體操、伸展運動教室負責人前新マミ(暫譯:前新麻美)指出,常見於中老年人的下半身不適,例如腰痛、髖關節疼痛、膝蓋痛等問題,都有可能源自於年紀增長,導致膝蓋不像從前容易伸直。這是因為膝蓋後方有著屈肌(flexor muscle),使膝蓋周圍成為全身中最容易經常彎曲的部位,這容易讓身體的重心無法維持在正確位置,造成姿勢不良,讓腰部、髖關節、膝蓋、腳踝等部位負擔提高。 而這除了會造成疼痛問題,還可能引起淋巴滯留。淋巴的作用之一是將身體所不需要的物質回收,因此如果淋巴流動停滯,可能會導致體內老廢物質滯留,引起疲勞、水腫、疼痛等問題。同時,膝痛讓人不敢活動,不活動卻又會讓膝蓋越來越難伸展,就此形成惡性循環。 對此,前新麻美推薦每天抬抬腳、伸展腳底板,藉由伸直膝蓋、刺激膝蓋附近較大的淋巴結,改善全身的淋巴流動,帶走堆積的老廢物質,幫助消除疲勞、水腫與各種疼痛問題。  日本廣田內科診所院長廣田彰男也表示,一般人平日的活動習慣,會讓含有水分的淋巴、血液容易聚積在腳部、難以向上回流,造成代謝變差、水腫,尤其肌肉量較少的女性、高齡者更容易發生。而透過伸展腳底板、活動腳踝等動作,就有可能幫助活動、刺激小腿肌,讓小腿肌肉發揮肌肉幫浦作用,能幫助促進淋巴流動。 躺著伸直雙腳暢通淋巴消除水腫疲勞 仰躺,雙腳與腰部同寬,立起膝蓋往胸口靠,同時腳底板和小腿成90度,讓腳尖朝正上方。 腳底與小腿維持垂直、雙腿向正上方打直,維持5秒以上,再恢復到動作1,每天做4次。 ※剛開始做雙腿難以打直也不要緊,不可勉強,應量力而為。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www.edh.tw/article/21941/2

水腫潛藏脾腎、膀胱問題!按3個排水穴位預防「聚濕為痰」

圖片
妳也有這樣的困擾嗎?每次到了下午,就覺得腿好像莫名粗了一圈,褲子開始感覺變緊,而且腿部也會腫脹不適...「下半身水腫」可說是許多女生心中的痛啊~明明不胖,卻還是一直被貼上象腿的標籤。 下半身水腫除了和久坐、久站造成的循環不良有關,從中醫觀點來看,水腫也和「腎」、「膀胱」以及「脾經」有關聯。尤其「脾」是氣血生化的來源,如果脾失健運,導致身體運化功能失常,就容易「聚濕為痰」,累積在體內形成水腫! 這次總院長郭大維中醫師 特別幫大家整理可以 消腿部水腫的「三大穴位」 ,快跟著影片一起來按一按,擺脫虛胖,找回纖纖美腿! 湧泉穴 位置:足底前端的凹陷處 功效:可以改善運動後肌肉痠痛的情形,還可提升腎機能。腎與骨骼、頭髮、荷爾蒙都有密切的關聯。 委中穴 位置:膝蓋後方膝膕窩的正中央 功效:排除體內濕氣,治療腎臟功能低下、腰痛、膝蓋痛。 陰陵泉穴: 位置:膝蓋的內下方,從膝蓋到小腿會按壓到一個凹陷處 功效:脾經的合穴,運中焦、化濕滯為健脾消水腫常用穴。 郭大維中醫師最後跟大家分享一些小撇步。 按摩前建議先熱敷,或者是先做足浴,讓肌肉跟皮膚放鬆,這時候再按摩效果最好。 按摩的時候最好能達到痠痠脹脹的感覺,但如果下手太重感覺到痛,可能會在按摩後出現瘀青。 按摩時也要讓我們的呼吸可以增加淋巴的循環,代謝掉身體過多的水分,達到消水腫的功效。 如果想要消除身體過多的水分,最重要的是運動。按摩搭配適當的運動,與適度的飲食,比如不要吃太鹹,隔天早上起來就不會變成「泡芙人」喔!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www.edh.tw/article/22648

掰掰肉是全身肌肉老化指標!4招消除你的掰掰肉

圖片
夏天到了,卻因為「掰掰肉」、「蝴蝶袖」,不敢穿上涼快的無袖衣服?日本專業美容師土井千春告訴你,消除掰掰肉的4個簡單動作,不僅讓手臂曲線好看,還有6個不為人知的好處! 掰掰肉 = 全身肌肉老化指標 身體伸展必須仰賴「伸肌」,包括手臂的三頭肌、手臂外側的肌肉、背後到臀部的肌肉,三頭肌老化鬆弛,就成為我們說的「掰掰肉」。 掰掰肉也可能從背部肌肉衰退形成的贅肉而來,也可能是囤積頸部、肩膀、背部運動的疲勞而來。 長時間坐辦公桌又姿勢不良,就很容易手臂肌肉鬆弛。 由於背部面積太廣,鬆弛也不明顯,手臂可說是最容易確認的肌肉老化指標。 消除掰掰肉 不為人知的6大好處 好處1:改善肩膀僵硬、頭痛 手臂不再鬆弛,可以讓頸部到肩膀的肌肉放鬆、肩胛骨歸位,進而改善肩膀僵硬及由此引起的頭痛等症狀。若是腰部、背後肌肉放鬆,便能舒緩腰痛、背痛。   好處2:消除肥胖的原因 燃燒細胞的褐色脂肪,以頸部後方、肩胛骨周邊、腋下、腎臟周圍最多,若是手臂鬆弛,周圍的褐色細胞會持續緊張,導致效能變差,讓人容易肥胖。 好處3:促進代謝、不再手腳冰冷 手臂和頸部之間有血管相連,活動手臂可促進頸部四周血液循環,進一步改善手腳冰冷等情形。腋下的重要淋巴結若循環良好,也有助於老廢物質排出。 好處4:解除便秘、提高免疫力 鍛練手臂可以同時強化腹肌及骨盆四周的肌肉,因此排便時可以順利使力,排泄通暢也有助於提高免疫力。 好處5:瘦腿、消水腫 手臂的伸肌衰退,從背部到臀部的伸肌也會鬆垮,造成股關節及大腿向外側傾斜,甚至雙腿都會扭轉成O型腿! 不僅如此,因為體重的加乘作用,大腿肌肉又會不斷外擴,大腿內側的肌肉則會更加鬆弛,久而久之腳會變粗、也容易水腫。   好處6:瘦小腹 要瘦小腹,最重要的是腹肌及內在肌肉,這與手臂肌肉的關係如下: 手臂的伸肌退化,會讓骨盆歪斜、內臟位移;由於腹部空間變小,腹部的內臟和脂肪無處可去,下腹就會向前突出。 當內臟及脂肪壓迫到腸道,將導致便秘,又因為內臟效能衰退,脂肪代謝也跟著衰退,內臟脂肪繼續堆積,形成惡性循環。 所以要瘦小腹,就從消除掰掰肉開始吧! 4個動作 = 掰掰肉消失不見 日本專業美容師土井

防失智不要立刻吃, 先「聞」味道!

圖片
醫學界認為嗅覺能刺激大腦,有效預防失智症。建議各位從今天起多利用嗅覺, 聞一聞平時沒聞過的東西是什麼味道。 不妨聞一聞本書使用的紙張味道、錢包裡的紙鈔味道、屁股底下的沙發味道、身邊的手機味道等,關心你身邊的物品究竟帶著什麼味道。 活用嗅覺有益於維持大腦健康 鼻子的黏膜與大腦細胞直接相連,正因如此,嗅覺才具有活化大腦的效果。 從神經傳遞過來的味道資訊會在大腦的嗅覺中樞產生反應。「內嗅皮質」與主司記憶的海馬迴相連,嗅覺中樞就在內嗅皮質旁邊。 有鑑於此,當我們聞到味道就會出現下列現象: ‧海風的味道讓人聯想起以前住過的地方。 ‧聞到香水的味道就會想起某個人。 ‧聞到花香就會懷念起某個地方。 ‧味噌湯的味道讓人想起小時候。 總結來說, 聞味道這個動作可以刺激嗅覺中樞,此刺激經過海馬迴,形成鮮明記憶,留在腦海裡。 當我們再次聞到同樣的味道,就會喚醒早已遺忘的記憶。味道最容易與記憶連結。 阿茲海默症患者聞不出味道 值得注意的是,人類的身體功能若長期閒置就會逐漸衰退。 嗅覺也是一樣,長久不用心聞味道,嗅覺就會愈來愈遲鈍,對大腦的刺激愈來愈少。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阿茲海默症患者在出現 「記憶障礙」 之前,會先出現 「嗅覺障礙」 。 以我實際看診的經驗,患者在嗅覺出狀況,聞不出味道後,會改變自己的飲食喜好。 為了避免嗅覺衰退,平時就要多用鼻子聞味道,提升嗅覺的敏銳度。 吃飯時也要多聞料理的香味,外出時多聞一聞與平時不同的空氣味道,「刻意發揮嗅覺功能」 , 用心體會身邊的味道。 如此一來,就能給大腦正面的刺激,打造年輕的大腦。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6129

從鞋底看疾病!腰酸背痛治不好「足弓」不強健累垮全身!

圖片
如何揪出隱性的扁平足?如何找回身體的重心?教你三招,「足」以改變人生!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aFEPi2D_Mc

首頁看文章心靈情緒紓解 別讓 「火氣」燃燒自己!

圖片
賴利是郡門診部的病人,他初次看診已是三個多月前了。他自訴罹患憂鬱症已有十多年,曾試過多種抗憂鬱藥物,然而都沒有助益,唯一有幫助的是興奮劑。我告訴他說,興奮劑是管制藥物,處方需要審慎評估。 後來他兩次復診都無故缺席。今天回診時他報告說最近情緒持續低落,要求我馬上為他開興奮劑。他宣稱持有過去的診療紀錄,證實興奮劑對他具有療效,然而今天匆忙出門忘了攜帶。我請他下次回診時記得帶來,可以當為處方的參考。 他臉色驟變激動的說:「你要我一等再等,要我等到什麼時候?今天是我最後一次見你,我要更換醫生!」我胸口糾緊感到不悅,一連串的思緒閃過心頭:「三個多月來你屢次約診不到,也忘記攜帶舊病歷,居然還怪我拖延時間!即使換了醫生,你的狀況也不會改變的。你去賭賭你的運氣吧!」我覺察到自己呼吸急促心博加速,衝動上湧想要發作一吐為快。 我知道自己的情緒被激發了,連忙勒馬暫停,想像自己是塊大木頭,屹立不動不說不辯。我停止負向思緒,打開胸懷包容情緒,不假多時,不悅的情緒就消散了。我改個口吻說:「我尊重您的意願,如果您改變心意,我依然樂意幫您。」 發怒洩憤頗具誘惑力。 憤怒開始時是個小火苗,源自我們的不悅情緒。他人的言行舉止,如果不符我們的期待,會令我們感到不悅,接著大腦會不斷數落他人的不是。他人的言行與大腦的批判都是誘餌,上勾後我們陷入了大腦的陷阱裡,對負向觀點深信不疑,引發大量負面情緒。能量越滾越大,火上加油釀成大火。 怒火將我們吞噬,讓我們失去理智。恣意放縱忿怒,容易傷害他人,破壞人際關係,造成事後後悔。一行禪師提醒我們說:遭逢火災首要滅火,不要持續加油煽火。 比丘尼,佩瑪‧丘卓(Pema Chodron)建議我們: 要提高警覺避免被誘餌鉤上。 當我們覺察到自己上鉤時,要及時抽身後退抑制衝動,如同大木塊般的穩住不動。把焦點由頭腦轉移到身體,終止批判,感覺情緒,把持寬容的態度,讓火氣冷卻下來。 您是否經常情緒激動與人爭吵呢?生氣發怒的結果如何呢?您是否可以換個方式,當個木頭人向誘餌說不?恆久練習,我們可以推己及人,同理別人上鉤的境遇,身處暴風雨,內心保持安定,把寧靜帶給風暴。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1505

遮光窗簾助你一夜好眠?事實正好相反

圖片
雖然大家都知道晒太陽的重要,但是每天早上醒來,還要刻意走到戶外,確實知易行難。那麼,到底該怎麼做,才能一起床就接觸陽光?我建議大家不要使用遮光窗簾。 我曾經在演講會場,詢問現場的聽眾,發現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都會使用遮光窗簾。許多人使用遮光窗簾的原因,除了隱私的需要,也是為了讓房間看起來暗一點、更好睡。但是,為了睡眠及健康著想,最好不要使用遮光窗簾。大家或許以為夜晚睡得熟,早上才能夠舒舒服服的起床。 不過事實正好相反,只有早上起床後,好好享受光線的巡禮,晚上才能夠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 原本使用遮光窗簾,是希望自己一夜好眠,但這樣做其實無法得到好的睡眠品質 。因為遮光窗簾會阻斷早晨的日光,在還沒有打開窗簾以前,身體無法接受光線照射,就會延誤起床的暖身準備,而無法順暢的醒來。早上起不來,又沒有照到充足的光線,晚上的睡眠品質就會跟著降低。相反的,房間沒有遮光窗簾的話,當天空逐漸亮起的同時,我們的身體也會因為光線的照射,而有所準備,就能緩緩醒來。 如果自家的窗戶緊鄰隔壁鄰居,或是從窗外就能看進房裡,拉開窗簾會導致沒有安全感而睡不好的心情,我完全能理解,尤其是女性朋友,為了防患未然,都會想拉上窗簾。但我建議在睡覺的地方,不要拉上整個遮光窗簾,至少留十公分的空隙讓光線照進來。 事實上,許多因為睡眠煩惱而來找我諮詢的患者,我給的第一項建議,就是 先將窗簾拉開十公分再上床睡覺 ,因為要解決睡眠問題,擁抱晨光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或是將窗簾的材質,改成蕾絲等透光材質。 演講時,我曾做過意見調查,使用蕾絲窗簾的人當中,有七成以上的人會回答:「起床後,通體舒暢。」除非夜晚從外面照射進來的光線會妨礙睡眠,否則真的沒有必要使用遮光窗簾。積極擁抱晨光,才能讓人擁有更優質的睡眠。 修復身體的黃金法則 ●晚上12點前上床,身體修復能力最強大。 ●早睡無法早起,因為生理睡眠結構是由起床的時間,決定睡覺的時間。 ●不要睡前洗澡、丟掉你的遮光窗簾和小燈,就能睡好覺。 ●早餐火腿蛋、晚餐吃少少,自然睡得好。 ●好入睡、一覺到天亮,都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你的疲勞早已經超過常態。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

研究:長期身體右側臥 容易引發食道癌

圖片
床墊有軟的、硬的等不同類型,哪種好呢?壓力分佈又需要是如何呢?人體壓力有測試系統,可以協助我們了解脊椎是否能得到完整支撐。 一般正常人體,在胸椎曲度往後、在頸椎與腰椎曲度往前。 如果睡著後,身體能保持放鬆的睡姿一段時間而不會肌肉緊繃,較為理想。 如果床墊太硬,人體便會受到壓迫刺激而想要翻身,如果越睡越感到疲累,床墊可就是睡不好的因素之一。床鋪面積要大,睡覺時要能自由翻身,床的高度差不多到膝蓋,這樣才能便於上下床。然而床墊的選擇並非影響睡眠的唯一原因。 枕頭要軟硬適中,稍微有彈性,頭頸部能夠得到支撐,能透氣。頸椎曲度關係到脖子後面的支撐力,如果睡覺時頸部是懸空的話,頸部的肌肉組織沒有獲得妥善的支撐,會睡得很辛苦。 另外也牽涉到枕頭高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否則呼吸道會被扭曲,影響睡眠時的呼吸。比較理想的睡姿是呼吸道為直的,如此最為暢通。 如果早上起床我們感到頭暈腦脹,首先必須透過檢查,來確認是否有睡眠相關的障礙,並排除其他問題,最後才能針對個別的狀況來選擇不同的治療和決定適合的床枕。 關於睡眠的方位,想要健康舒眠有兩種不同的見解。一是建議頭北腳南,此說法主張,南北睡向能夠讓磁力線平穩穿過人體,避免地球磁場干擾大腦及各器官血流的運作。另一說法,建議睡眠方位宜朝向東、西方位,是唐代醫家孫思邈的建議:春夏頭向東臥以養陽、秋冬向西以養陰的概念,他認為,若要養生宜避免頭朝北睡,北方屬陰,人的頭頂有百會穴,是諸陽之會,朝北臥會傷人體的元神陽氣。 遮光窗簾助好眠? 真相和你想的不同 睡姿以放鬆為宜,每個人根據自己感到舒適的狀態來調整。會打呼者或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一般以側臥為宜。但有些研究報告提供不同身體狀況者參考,根據《美國腸胃科醫學》雜誌的研究顯示, 長期身體右側臥,容易引發食道癌,因為胃部比食道位置高,食道與胃相接的肌肉變得鬆弛,胃酸回流容易造成胃病,甚至流進食道,使食道酸性時間變長,而左側臥的食道酸性時間最短。 至於貼身穿的睡衣,則要能夠考慮到睡眠時方便轉身活動,避免貼身。腰帶宜避免太緊,才不致影響血液循環。而睡衣材質需顧及吸溼和透氣性、舒適感。在睡眠狀態下熱量會散發到體表,令

你是「冰棒族」嗎?3招暖暖手腳

圖片
嚴冬威力達到最高峰,也是怕冷的冰棒族最辛苦的時候。如果不做好禦寒措施,導致血液循環惡化,除了手腳冰冷,還會造成睡眠不足、疲勞蓄積,頭痛、肩膀痠痛惡化,感冒頻率增加等問題。 日本資深健康管理師吉鶴亞紀子建議,冰棒族要點燃體內的小火爐,在冬天頭好壯壯,一定要遵守下列3大原則: 1.多吃溫暖的陽性食物: 可以幫助因寒冷的肢體放鬆,幫助血液流動順暢,消除疲勞。 ●含水分少的根莖類,紅色及黑色的蔬菜水果。例如南瓜、紅蘿蔔、牛蒡、洋蔥、蘋果、葡萄等。 ●紅茶、烏龍茶、日本煎茶:發酵過的茶比起未發酵的綠茶,更有溫暖身體的效果。綠茶、咖啡則要少喝。 ●糙米、全穀類:未精製的食物,含有較高維生素及礦物質,有助營養均衡。 ●生薑、香辛料:生薑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又具有發汗、驅寒的效果,可以說是廚房裡的良藥。就寢前可以將1小杯熱紅茶配上一小匙生薑末,迅速溫暖身體、進入好眠。或將10片薑放入400㏄水,煮沸後加入蜂蜜混合,熄火再擠入檸檬汁(檸檬切片放入亦可),除了解消冰冷感,對著涼傷風也很有效。 2.保持身體中心部分溫暖: 腹部受寒時,會影響全身的血液循環,手腳更容易冰冷。衣物要蓋過肚臍,在室內時,腹部圍上圍巾、蓋小毯子,或利用懷爐讓腹部周圍暖和。 3.鍛鍊肌肉: 肌肉能促使熱能產生,現代人運動不足,肌肉量減少,是冰冷症狀發生的原因之一。別因為怕冷放棄運動,就算在室內也可以經常活動足部,增加足部肌肉力量,促進血液循環,例如: ●轉動腳踝,向左向右畫圓圈,約2、3分鐘。 ●腳尖朝上拉緊腿部肌肉,腳趾反覆用力張開、縮緊至少30下。 ●坐在椅子約三分之一處,背挺直,一腿先向前伸直,吐氣緩緩向前彎,感覺大腿內側肌肉拉緊,氣吐盡後回復原狀再換腳做。 此外,睡前可按摩湧泉穴(位於腳掌底前半凹陷處,也就是從第2、3腳趾趾縫延伸到足跟連線約三分之一處),促進氣血循環、好睡。而訴求塑身的調整型衣物,可能會讓血液循環不良,最好少穿。高跟鞋、太緊的鞋子也要避免。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www.commonhea

選對鞋墊 解決一半腳痛問題

圖片
    雞眼、腳底痛、扁平足…… 一副適合的鞋墊,或許可以幫你解決問題。 根據美國足踝骨科醫學會(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的研究報告顯示,有足部疼痛困擾的女性約為男性的9倍之多,而主要的原因竟是因為 穿錯了鞋子 。穿錯鞋子除了所穿的鞋子不合腳之外,也有一部份原因是我們用錯了鞋墊,造成錯誤的足部與地面的著力點,引發疼痛。     雙腳的全部體積佔不到全身的5%,但當我們行走時,腳得承受我們身體重量的1.5倍,還肩負著將身體往前推進的工作;跑步、跳躍時更增加到2~3倍,甚至是4~4.5倍,因此,一旦穿著不合腳的鞋子,不僅容易對足部造成傷害,甚至可能影響膝關節、髖關節或下背痛等連鎖反應。     台大物理治療系講師、台大醫院復健科兼任物理治療師柴惠敏說,對於腰痠背痛的病人,她會先檢查他們腳上穿的鞋,發現「很多時候可能是鞋子出了問題,或他們自行購買了不適合的鞋墊造成」。 Q:每天穿高跟鞋在外面跑業務的小樂,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換上舒服的室內拖鞋,然後不斷按摩折騰了一天的雙腿;但有時候換上拖鞋時,腳跟會有種刺痛的感覺,小樂擔心,是不是腳出了什麼問題? A:雖然大家都知道高跟鞋不好,但是為了愛美,或是職場上的需要,高跟鞋還是每個女性鞋櫃裡一定會有的鞋款。 彰化秀傳醫院足踝中心主任朱家宏解釋,高跟鞋會讓前腳掌承受過量的壓力,加上腳趾頭過度背曲,進而影響關節、肌腱。而像小樂的狀況,可能是因為長期穿高跟鞋,使得後腳跟的跟腱部位沒有適當延展而攣縮,以致脫掉高跟鞋之後,跟腱長度不夠,使足底筋膜壓力變大所引發的疼痛。 不僅如此,高跟鞋穿久了,還容易出現拇趾外翻、雞眼、長繭、足底筋膜炎等高跟鞋症候群,甚至還會出現「髕骨軟骨軟化症」,柴惠敏提醒。 髕骨位於大腿骨(股骨)及小腿骨(脛骨)間,當長期承受體重的壓力,或受到外力影響而產生磨損時,就會感到疼痛,並且限制膝蓋的活動力。 如果女性常感到前膝痠痛,尤其在久坐、久蹲,或是爬樓梯、爬山、跳躍之後更為明顯的話,就要小心可能是髕骨軟骨軟化症。 高跟鞋畢竟違反人體工學,專家建議還是少穿為妙,穿的時間也不要太長,並盡量選擇腳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