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0的文章

心血管要健康、得放鬆「小腿」!每天踮腳尖5分鐘,增加肌肉血液循環

圖片
在經過一天的走路、久坐之後,不少人晚上都會來「抬腿」,增加血液循環,就怕小腿水腫或是靜脈曲張。不過比起抬腿,如果能放鬆、伸展腿部肌肉,更能透過健康的肌肉,直接達到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說,如果週邊血液循環不良,或是肌肉疲勞、環境溫度改變,比如溫度下降,血管收縮,末梢血管的血液就沒辦法順利流回心臟,就會讓肌肉缺血,造成突然不自主的收縮,變成「抽筋」。  但反過來說,如果能讓肌肉獲得良好的訓練跟放鬆,晚上也比較不容易「抽筋」。不過在訓練的過程中,也不要用力過猛,反而無法放鬆,甚至會讓肌肉過度疲勞、更容易抽筋,可以感覺稍微有拉到,有點疼痛,就是最好的範圍。  踮腳尖5分鐘,讓小腿有最好的訓練!   而想要鍛鍊小腿的方式,除了一般的拉筋之外,其實「踮腳尖」是一個很好的作法。 美國的營養學家、運動教授Andrea Boldt就在《Chron》的專欄李指出,踮腳尖走路,就像穿高跟鞋一樣,雖然會讓小腿過緊,導致骨盆歪斜、腿部受傷,但如果可以用正確的訓練方式來訓練,其實反而可以透過踮腳尖來強化小腿的肌肉。  當使用腳趾走路時,小腿後側的腓腸肌會拉伸到,就可以幫助放鬆跟拉筋。  踮腳尖的方式   1. 站在鏡子前,看著鏡中的自己,隨時調整腳部的姿勢。 2.  腳跟完全抬離地面,以腳尖踩地,但不要過度壓腳尖,如果覺得痛就放鬆。 3.  踮腳尖的時候,重心不要往前,要像芭雷舞者一樣,頭頂對準天花板,腰背伸直。 4. 維持10秒鐘再放鬆,反覆8次,每天可以做3組,包含休息時間,差不多5分鐘左右。  5. 可以原地站立,行有餘力可以來回踱步。 如果無法維持10秒鐘,或是無法用腳尖站直,表示小腿無力,如果強迫自己訓練,很可能會拉傷腳跟、足底筋膜,或是傷到膝蓋;建議多做一點暖身,並從自己可以接受的程度開始慢慢練習。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heho.com.tw/archives/78285

人類正常體溫不再是37℃!防疫第一線先學會5種量體溫方式

圖片
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台灣在短短2天之內增加14名個案,想要避免感染,就要讓人人都學會保護自己。而根據WHO宣布的10大症狀中,「發燒」是最常出現的症狀、有87.9%的人感染者都會有體溫偏高的狀況。  但,你知道自己的「正常體溫」是多少嗎?根據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研究發現,現代人的體溫,在19世紀以來,每10年平均下降0.03℃;尤其是男性,比起150年前的人,更低了0.59℃。「我們的生理已經有所不同,正常的體溫已經不再是37℃,而是36.6℃。」研究員Julie Parsonnet表示。  所以,如果用37℃當作發燒的標準,其實不是那麼的準確,研究員認為,現代人新陳代謝率減慢、身體發炎減少,都會導致正常體溫下降,每個人的體溫也有所不同,所以,真的要了解自己是不是「發燒」,應該要「早晚測量體溫」,找出異常的變化。 你知道自己的正常溫度是多少嗎?   一、這5個地方量體溫,結果都會不一樣!  「發燒」的定義,是指身體內部的中心溫度過高,像是直腸內、耳道內等溫度,而不是體表溫度,所以測量的工具、身體的部位不同,得到的結果就會不一樣。  平常常用的量體溫方式有5種,其中以肛溫、耳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真正的溫度,而常用的額溫、口溫、腋溫,容易受到皮膚黏膜、血管收縮等因素影響而偏低,通常額溫、口溫會比肛溫、耳溫低0.5℃;腋溫平均比肛溫低0.8~1℃,所以在測量的時候,要記得必須扣掉這些誤差值。 如果以中心體溫≥38℃等同發燒,這5種量體溫方式的發燒溫度分別如下:   1. 肛溫:38℃  2. 耳溫:38℃  3. 額溫:37.5℃(準確度較差)  4. 口溫:37.5℃  5. 腋溫:37℃  不過現在耳溫槍大缺貨,不少人都只能買到額溫槍、或是腋溫計,而這些器材在使用時,誤差值比較高,加上身體的體表溫度會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所以建議在量體溫之前,要注意3點: 1. 喝熱水、運動、泡三溫暖、長時間曬太陽、穿太多衣服都會增加體溫,建議在量體溫之前,靜坐休息15~30 分鐘,會更準確。  2. 電子體溫計要定期校正,避免誤差。  3. 電子體溫計測量腋溫時,要夾緊溫度計,至少等待1分鐘,測得的溫度才會比較準確。   二、每天記錄自己的體溫,才能抓出「異常」   而最一開始的時候有提到,其實人類真正的

保護膝蓋4招「運動2招、用護膝帶、慎選鞋、放鞋墊

圖片
想要膝蓋好又不老,保健四招教給你! 運動2招、用護膝帶、慎選鞋、放鞋墊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youtu.be/IbKhAxzz1jw

健康節目沒教你的事!跟著專家運動也要量力而為

圖片
「標準運動」發生了什麼事?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打開電視轉到健康頻道,看到電視上的「專家們」七嘴八舌地教「健康運動」,就拖著疲憊的身子,做起專家們演示的「標準運動」。再算一算,已經好久沒有運動了,只好抬起了僵硬的雙手,用力想伸到最直,看著「標準運動」如此筆直、不能彎,讓自己硬撐也要做出「標準動作」!結果,卻痛到現在…  本來想要從健康頻道的「健康運動」,得到更佳地改善與自在。結果運動到一半只能無奈地保護住肩膀,不敢再輕易移動,走到家附近的復健科,開始漫長的復健。這不禁讓人腦中產生了許多困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覺得肩膀好像不是自己的了! 「標準動作」的問題關鍵是自己  事實上,不是動作本身錯了!而是「心中」強迫「現在」的自己,去完成有「挑戰」的「標準運動」。當身體還沒準備好時,就去做高挑戰性的運動,即使看起來非常簡單,卻也是造成受傷的重要因子!在抬高僵硬的雙手時,又為了配合節目中專家的標準動作,不自覺就拉傷了。真是得不償失,甚至可能自此都不敢運動了….   可能造成運動傷害的2大原因 很多上班族平時工作忙碌、缺乏運動,只能把握零碎的時間活動,一到假日的時候,收看健康頻道或自己抽空運動時,一時間「運動魂」上身,就照著「標準運動」執行。由於在做的過程中,往往忽略熱身的重要性,輕則拉傷或撕裂傷,甚至腳筋斷裂,都有可能。以下整理常見的運動傷害可能原因:  1. 過度運動:許多人以為,運動一定要動得夠大力、夠持久,才叫「做運動」。但這樣的模式,往往造成平日不運動的身體,無法負荷,導致肌肉或軟組織的疼痛與發炎。  2. 運動者的姿勢不正確:運動者的姿勢不正確,是非常常見的原因,像是平常都在坐姿下,彎腰駝背的模式工作,突然要做一個雙手交握上抬的動作。運動者很容易在抬高雙手的時候,沒有將肩背挺起來,在硬拉的時候,就受傷了… 重建運動的新認知   1. 運動的目標是「舒服」:運動決不是要讓自己很累、很喘、很討厭!相反地,運動要增加血液循環,增加代謝,幫助廢物排泄。平常都不動的身體,就像逐漸硬化的「橡皮筋」,需要慢慢地拉動它,才能維持本身應有的彈性與功能。所以,不要過於急躁!  2. 痛的時候,更要動:疼痛的時候,許多人是不敢動的。然而,越不動,反而會越痛,腫脹更難消退,並且一直處在發炎反應中!以退化性膝關節炎為最常的例子:「

半夜腳抽筋的8個原因,睡覺腳抽筋按這穴道速效緩解!

圖片
半夜睡得正香甜,突然小腿一陣抽痛,就再也無法入睡了。半夜腳抽筋的症狀長期下來,不但精神不濟,也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影響。 半夜腳抽筋是為什麼? 日本睡眠醫師表示,這種稱為「睡眠關連下肢抽筋」的肌肉疼痛原因有很多種,雖稱不上嚴重疾病,卻會對生活造成影響,想要改善必須勤勞做按摩。 睡眠專門醫生坪田聰曾參加睡眠學會,專門幫助人一夜好眠,他也長年擔任健康網站All About的睡眠專欄作家。坪田聰指出,這種半夜抽筋並不罕見,尤其五十歲以上的人幾乎一生都曾發生過一次。肌肉在2~3秒間極速收縮,接著持續30分鐘肌肉疼痛。遇到這種半夜抽筋,就算沒有睜開眼睛,睡眠也被中斷,隔天醒來就會覺得沒睡好。 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資料指出,夜間腿抽筋(nocturnal leg cramp)是發生在睡眠或身體不常活動的期間,並容易讓人因疼痛而醒來、影響睡眠品質的不適症狀,除了小腿以外,半夜腿抽筋也可逢發生在大腿或足部。 隨著年紀增長,半夜腿抽筋的機會也會漸漸變高,此外也有50~60%的成人、7%的青少年、40%的孕婦,也曾經發生半夜腿抽筋的問題。此外,大約有20%的患者會因為每天發生的腿抽筋而需要就醫。 腿抽筋的原因 這種半夜抽筋原因有很多種。健康的人可能因為過度激烈運動、長時間步行或是因為游泳造成。簡言之,半夜腿抽筋的原因雖然不完全明確,但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 長時間坐著 過度使用肌肉 站立或工作於水泥地面上 坐姿不正確 此外,有些疾病或藥物也可能與半夜腳抽筋有關,包括 動脈狹窄、血液循環相關疾病 下背部腰椎管狹窄症,壓迫下背部到腿部的神經 酗酒、肝炎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肝硬化 懷孕 飲酒過量 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 巴金森氏症 癌症治療導致的神經受損 腎臟衰竭、血液透析 骨關節炎 周邊神經病變 神經病變、肌肉病變、運動神經元疾病(漸凍症) 身體結構異常(如扁平足) 內分泌疾病(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低下) 部分藥物使用 半夜抽筋的預防對策 因為半夜抽筋的原因有很多種,如果一直無法改善只能尋求醫師協助,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此外,平常在家裡也有些小技巧可以改善抽筋的情況: 睡前按摩: 睡前按摩最重要的就是伸展。首先先盤坐,然後其中一隻腳向外伸直,同側的手也伸直把腳尖往自己壓,或是用

膝蓋內側痛就是退化嗎?慢跑者常誤認的鵝足肌腱炎

圖片
40 歲的 A 先生平時有慢跑習慣,為了準備下個月的馬拉松,最近特別勤奮練習,某次訓練中,不小心膝蓋受傷,一度以為是退化性關節炎,經評估後才知道是鵝足肌腱炎。  膝蓋痛就一定是膝蓋退化嗎?我們先簡單來認識一下膝蓋,膝蓋是由大腿骨(股骨)和小腿骨(脛骨),及位於中間的膝蓋骨(髕骨)組成,韌帶、肌腱負責把這些骨頭串連起來形成關節,關節裡面充滿潤滑液(關節液),關節外有許多肌肉包覆著,鵝足肌則是位於膝蓋內側,由另外三條肌肉匯集而成,分別是縫匠肌、股薄肌、半腱肌三條肌腱組成。 都是內側膝蓋痛,原因卻大不同   膝蓋內側有一個緩衝墊,作用是減少肌腱和骨頭間的磨擦,這個緩衝墊位於鵝足肌腱和小腿骨頭間,稱之滑液囊,臨床上遇到內側膝蓋痛的個案,有一定的比例是鵝足肌腱發炎或滑液囊發炎,兩者之間不容易分辨,但可以透過按壓、觀察腫脹來辨兩者的差異,例如:觀察走路會不會痛、按壓會不會痛、有無腫脹,如果是滑液囊發炎:膝蓋內側下緣會伴隨腫脹,按壓會很痛;如果是肌腱發炎,走路、跑步、上下樓梯會痛,腫脹機率很低。  鵝足肌腱受傷原因   有一種人很容易發生鵝足肌腱炎,就是馬拉松的入門者。主要是因為在跑步的過程中,膝蓋需反覆彎曲、伸直,小腿內、外轉動,對膝蓋有一定的負擔,而不正確跑姿也容易導致膝蓋內側壓過大,例如:過度的大腿內收動作,功能性扁平足。  從簡單的解剖概念及生物力學分析,可以歸納出幾種原因:  1. 肌肉、肌腱緊繃和滑液囊反覆摩擦  2. 長期重複使用、過度訓練  3. 運動中動作模式異常  4. 跑鞋異常磨損  鵝足肌腱炎你可以這樣做   初期以消腫、休息為主,透過冰敷、熱敷、肌內效貼紮都可以有效消除腫脹,若一周內無法消腫,建議到附近醫院復健科,骨科診所進一步檢查。  腫脹減少後建議跑步前緩和伸展,以下說明鵝足肌鍵炎適用的伸展,切記慢慢增加訓練量,觀察自己的跑姿,找出有問題的動作,加以修正、訓練,以免再次受傷,如無法改善,應諮詢醫師、物理治療師、跑步教練在監督下確認動作執行的正確性後再繼續練習。  1. 縫匠肌牽拉 2. 股薄肌牽拉 3. 膝蓋穩定訓練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heho.com.tw/archives

6原因造成腳麻 重症前兆需留意

圖片
50歲黃女士抱怨這兩個月雙腳會麻,感覺刺刺熱熱的,洗澡時冷熱水溫度感覺不出來,但是穿鞋襪時又會覺得痛,晚上很難入眠。黃女士先以為是中風前兆,幾經檢查後才發現,黃女士工作勞累,沒時間運動,又擔心過重,常以水果零食果腹,抽血檢查後黃女士空腹血糖偏高,終於診斷為糖尿病,而腳麻是糖尿病神經病變造成。經過適當的飲食、運動與藥物控制,黃女士的血糖逐漸改善,腳也沒像以前這麼麻,終於可以有安穩的睡眠。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周秉箴醫師表示,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治療首重血糖控制,還要避免抽菸、喝酒,有些藥物可以舒緩麻木刺痛的症狀。另外,足部的穿著保護也很重要,避免赤腳行走、隨時檢視足部以免受傷而未察覺。 腳麻關係多重重症   盡早檢查 周秉箴醫師進一步說明,腳麻可能是許多重症的前兆,必須留意。有哪些原因會造成腳麻呢? 1.姿勢不良:過是最常見的原因,每個人幾乎都有睡醒之後手腳麻的經驗,如果不良的姿勢持續過久,例如久坐或盤腿之後。 2.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沒控制好,會產生末梢神經病變。 3.腰椎或坐骨神經神經壓迫:會伴隨下背痛或是腳無力的現象。 4.下肢動脈硬化阻塞:常發生在抽菸、高血壓或糖尿病的患者,下肢除了麻木以外還會感覺冰冷,走路之後會感到疼痛。 5.酒精性神經病變:酗酒的患者常見到,酒精具有神經毒性,長期會造成神經病變。 6.中風:中風通常是單側手腳麻,很少雙側,同時可能會有單側手腳無力、言語不清、嘴歪的症狀。 周秉箴醫師指出,膽固醇高或血脂肪高和腳麻並無相關性,腳麻的原因相當多,若是有相關的症狀,建議最好還是找神經科醫師詳細診治,找出病因,對症下藥。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3821

落枕怎麼辦?緩解落枕脖子痛5招自救法

圖片
落枕怎麼辦? 頸部有腫脹 冰敷 肌肉特別緊繃 熱敷 使用大浴巾協助固定頸部 幫助起床 舒緩伸展操 拉筋法 頭、肩、頸部:落枕 「落枕」又稱「失枕」,是急性的頸部肌肉拉傷,典型症狀是頸部僵硬疼痛、脖子無法靈活運動,無論是側轉、前俯、後仰皆感覺困難,起因則與壓力大所造成的背部、頭部、肩頸肌肉緊張有關,不適當的枕頭多半只是「壓垮駱駝的其中一根稻草」而已。 許多人都有落枕的經驗,早上一覺醒來,突然感覺肩頸肌肉疼痛,脖子無法順利轉動,頭部有時還會僵硬地歪向一邊,必須以一種很奇怪的姿勢才能走路……,這時,大家心裡就會猜想可能是枕頭有問題,昨晚落枕了……。不過,根據復健科醫師表示,落枕不只與枕頭有關,主要仍與長期精神壓力過大關係較密切,其他原因還包括長期姿勢和生活習慣不當等。 落枕是中醫學的慣用病名,西醫一般稱作「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頸部肌肉扭傷」,是一種睡眠後出現的頸部僵直性疼痛,屬於頸部肌肉群為防範相關組織的進一步傷害,進而形成的保護性收縮,屬於一種自限性的常見頸部疾病。除了睡勢不良所引起,落枕也可能經由坐姿、站姿長期不正確,加上睡眠時頸部處於溫差較大的環境,以及感冒引起頸部周圍的肌肉發炎所造成。 壓力大易落枕 起床後脖子卡住 上班族精神壓力大,加上總是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工作,晚睡早起,全身肌肉因精神緊繃而承受龐大壓力,尤其是肩頸肌肉長時間呈現過度拉扯的不正常收縮狀態,如果睡覺時再使用不適合的枕頭,就會因脊椎支撐力不足或枕頭太硬,壓迫頸椎神經,增加頭部掉落枕頭外面的機會,加重病情。 根據統計,大多數慣性落枕患者都是容易給自己過多壓力的人,特質包括A型人格、容易緊張、追求完美、求好心切等。治療前必須先排除骨頭結構性疾病,如果是單純的急性落枕,可先以熱敷緩解疼痛,並儘早接受治療,必要時由醫師提供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再搭配物理治療,以免日後頸部出現慢性傷害。 患者通常最顯著的症狀就是起床後發現頸部疼痛,從事某些特定方向的運動時會出現活動力受限或劇痛,嚴重時甚至連喝水、抬起手臂、講話等細微動作,都會引發頸部疼痛。疼痛程度較輕微者,建議可以先從背部熱敷,輕揉局部肌肉並且貼藥布來緩解;反之若疼痛非常劇烈,甚至已痛到出現眼花、頭暈、全身無力、手麻等情況,那麼極有可能不單只是落枕而已,建議盡速找醫生救治。 落枕原因

首頁看文章養生保健保健 熟齡族筋膜放鬆留意3重點 輕鬆活化全身不受傷

圖片
人們對筋膜、柔軟度愈來愈重視,在健身房常看到有人運動之後,拿著滾筒、小球在按摩身體,不過,雖然筋膜放鬆好處多,基本上各個年齡層的人都適合做,但針對身體比較脆弱的熟齡族,有3個重點要注意。 1.選擇材質柔軟的滾筒或球體,避開腰部肌肉 這是因為年長者的皮膚血管比較脆弱,若要使用滾筒按摩,可選擇平面、材質比較軟的泡棉滾筒,如果要針對緊繃的定點部位做加強,則建議用材質比較柔軟的花生球,取代高爾夫球等太硬或接觸面積太小的東西。 此外,由於長者的腰椎穩定度通常比較低,不建議使用滾筒來按摩腰部肌肉,以免推擠壓力造成腰椎滑脫等問題。 2.若用筋膜槍,選擇槍嘴大、強度低的款式, 服用抗凝血藥物、心臟病、中風、 糖尿病 患者,也建議諮詢過專業醫師後再使用較安全。 3.自主伸展更安全,躺著做也OK 頸椎和腰椎特別脆弱,儘量以主動伸展取代被動伸展,例如自己拉筋而不是別人協助壓背等等,以降低受傷風險。伸展過程當中,通常只會感到痠、而不會疼痛,因此如果伸展完後,疼痛還持續半天以上,就代表已經受傷。 如果是體力和肌力比較差的人,伸展時還是以愈穩定的動作愈好,甚至躺著做也沒關係,比較不會對關節造成壓力。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80924

台灣髖關節骨折率全球第一!走路骨盆痠也是警訊,9大QA一次看懂骨質疏鬆的症狀、原因

圖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台灣髖關節骨折每年將近2萬例,發生率高居亞洲第一,而亞洲的骨折率又是全球第一,等於台灣也是「骨折王國」。  而髖關節骨折造成的後遺症很多,5年死亡率高達5成,嚴重性甚至超越大部分癌症,不過雖然說起來非常可怕,髖關節骨折的原因卻是從「骨質疏鬆」開始;但因為一開始的症狀非常輕微,很多人卻不知道自己的全身痠痛其實是骨質疏鬆造成,直到骨折、住院才發現,時間都比較晚了。 一、骨質疏鬆有什麼症狀?會痛嗎?怎麼發現?  其實骨質疏鬆並不會有「明顯」的症狀,但因為骨質流失,無法支撐身體,可能會出現一些痠痛的不舒服。  不過花蓮慈濟醫院骨質疏鬆照護中心主任葉光庭認為,還是有一部分的人會出現一些症狀,如果這些症狀持續好幾個星期都不會好,或是反覆出現,就要特別注意,最好可以去做一下骨密度檢查。  1.背痛、腰痛、骨盆走路時痠痛。  2.不自覺駝背。 容易骨折。  3.因為脊椎不舒服,引起腸胃不適、便秘,或是呼吸不順等問題。  4.反覆腎結石。 二、骨質疏鬆有什麼檢查?多久需要測一次骨密度?  目前常見的骨密度檢查有2種,最準確的骨質密度檢查是中軸型的雙光子X光吸收儀(DXA),而一般健檢時,敲擊腳跟的小型儀器是定量超音波(QUS),只能當初步篩檢的工具。  .DXA:測量的是腰椎、髖骨的骨密度,需要掃描10~15分鐘,但可能因為退化性關節炎導致看起來骨頭密度偏高,可以同時配合腹部超音波。 葉光庭說,骨頭的骨質在出生後,會隨著年紀慢慢增加,30歲達到最高峰,之後就逐漸減少,尤其是女性在停經後,因為雌激素減少,骨質原本緻密的骨頭就會變成中空疏鬆。在35歲之後,骨質會開始每年流失0.5~1%。   所以建議從35歲之後,每隔3年做一次骨質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test, BMD)的檢查。  三、骨質疏鬆,補鈣就會好嗎?   其實在產生骨質疏鬆之後,光靠補鈣沒辦法「逆轉」骨質疏鬆,但前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高雄大同醫院骨科醫師林高田說,補鈣可以讓骨質疏鬆不要一直惡化。「不過補鈣更重要的是要持續補充,如果沒有持續補鈣,鈣質反而流失更快。」  林高田說,一天所需的鈣質是100mg,補鈣可以跟既有的飲食習慣做結合,像如果有喝牛奶習慣的人,選擇高鈣牛奶,或是添加鈣質的奶粉,就是很

青壯年運動後腦中風,怎麼預防?

圖片
很多人在Facebook轉傳現年44歲的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疑似運動時頭部外傷,導致運動後腦出血驟逝的不幸消息,感嘆他英年早逝。加上前陣子知名部落客筋肉爸爸37歲就中風的新聞,不免讓人擔憂運動的安全性。 姑且不論前者的死因究竟是頭部創傷、或是自發性出血,許多人看到這則新聞可能會懷疑是運動造成中風。事實上,研究指出 正確運動可以降低50%中風的風險。 根根據2009年的美國研究,即使是進行激烈運動的國家隊短跑選手,在長達7.7年的長期追蹤中,中風的風險也比一般族群低了10%以上。 (圖片來源:劉又銓醫師提供)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建議, 有效運動的定義是每週5天、每天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是每週3天,每天20分鐘的中高強度有氧運動 。 正常人的最大心率約(220 - 年齡)下/分,中強度運動目標可以用最大心率的70%來預估 。 以40歲的人來說,最大心率大約是180下/分,目標心率則可以設定在126下/分。只要透過心律手環、心率帶等穿戴式裝置的監測,就可以確保自己的運動落在有效運動區間。 運動前落實血壓、心跳自我評估 預防運動發生腦中風意外是有方法的。 每個人每天的生理狀況都不一樣,為了解身體的狀況,養成監測自己的休息血壓及心跳很重要,尤其是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等問題的運動愛好者。身體狀況不好的情況下,運動中發生心血管或腦血管意外的風險自然會節節高升。 根據最新版標準,正常血壓的標準是收縮壓在120/80 mmHg(毫米汞柱)以下。 最近美國心臟學會也把高血壓的定義從收縮壓140毫米汞柱以上,下修到130毫米汞柱,可能以往以為只是血壓偏高的人,現在都被認為是高血壓族群了! 如果休息血壓或心跳超過標準區間或是跟平常差異太大,必須暫停運動 。如果是糖尿病患者,更應該要監控運動前血糖,才不會造成運動低血糖的問題。 腦血管構造異常是年輕腦出血主因 根據美國心臟醫學會《腦中風(Stroke)》期刊的研究指出, 腦血管的異常構造例如「血管瘤」或「動靜脈畸形」是年輕族群發生腦出血的主要原因,而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高血壓 。有腦血管構造異常的人,更容易因為運動時血壓升高或是頭部意外創傷而造成腦部出血。 如果有 腦部血管瘤或動靜脈瘤和中風家族病史的人,應該定期進行腦部血管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