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9的文章

健康從腳開始/鞋子、鞋墊與腳的愛恨情仇

圖片
    在足踝外科的治療中,腳痛常要做的第一件事叫shoes modification,也就是換鞋子。 換鞋子是治療的第一步,對一些輕微的腳痛或變形,這也是沒錯。不過接下來,要換比較軟,或是比較硬?比較寬、比較窄?或是比較高跟、比較平底的鞋子?需要弄個鞋墊嗎?還是換成拖鞋或是涼鞋? 腳痛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     我要提醒大家,鞋子只是一個工具,不要奢想它會矯正你的腳從此變為正常,頂多它可以改善或減低你的疼痛、幫助走路而已。然而當你覺得有莫名其妙的腳痛時,應該小心,因為它可能是某種異常,自己去買雙鞋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可能還會延誤治療。     可是商業廣告把它太簡單化、傳奇化,非黑即白地誘導大眾。例如有氣墊鞋廣告說:「只要穿我們的氣墊鞋,就……」其實氣墊鞋對有些人是有害的;或是「只要穿我們的足弓墊,就……」足弓墊對有些人也是有害的。根據我多年的經驗,有關腳的問題從來就沒有簡單的答案。     曾有家長問我說:「這小孩的腳會這樣,是不是因為他走路姿勢不正確的關係?」我心想:哪有什麼正確的姿勢呢?這孩子是為了適應他的筋很緊、或是骨頭排列問題,而產生出一個怪異的姿勢讓他可以走路,而所謂的正確姿勢,反而不會走路了;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幫他找出真正的原因。 每個人步態都不同,沒有正常模式     我在日本研究時,看到教授們在做步態足底壓力的檢查,我問教授:「你做這麼多的步態檢查,臨床上的效用上怎麼樣?」他說:「沒有什麼效用。」 我追問:「為什麼還要做? 」他說:「雖然臨床上沒有什麼效用,不過可以用於研究上。」     這件事情告訴我們, 每個人的步態都不一樣,而且這種差異性大到我們找不到一個完全正常的模式。所以如何正確選鞋、穿鞋,都是一門學問。 多年前一個由美國專業單位發表 選鞋十大注意事項 可供參考,說的是一般通則。今天我要從足踝專科角度,先釐清痛腳與鞋子的諸多迷思,再幫忙大家建立正確的觀念。 釐清痛腳與鞋子的諸多迷思 Q1氣墊鞋一定有益健康? 當腳變形或有不穩定的狀況,比如腳往內傾斜或往外傾斜很嚴重,如同腰塌陷的人睡很軟的床,腰會塌陷得更厲害,腰就會更痛。鞋子也是一樣, 如果你的腳已經內傾或外傾,當你穿更軟的鞋子時,就會內傾或外傾的更嚴重。 Q2什麼症狀的腳要避免穿太硬的鞋? 骨頭突出而造成壓力太大的情況,或是比

整天走路腳好痠?簡文仁:別直接舉起腳靠牆

圖片
    除了練習呼吸與放鬆之外,不妨也善用一些小道具,有助於舒緩痠痛的部位。四大原則就是:頭有枕,肘有撐、背有靠、腳有踏。 ■頭有枕: 人的頭部其實很重,俗語說:「一顆頭顱九斤重。」約5~6公斤,頸部的負擔其實很大,坐著時有個頭枕讓頭可以靠著,脖子就比較能放鬆。     如果頸部痠痛,坐著的時候可以讓頭靠著牆,搭車、搭飛機時打瞌睡頭容易歪一邊,過一會兒脖子就很痠,最好自備小頭枕、頸圈來幫忙頸椎固定、分擔頭部重量。躺著睡覺時,也應該使用枕頭比較好。 ■肘有撐: 如果你的肩膀痠痛,手臂還晃來晃去,這樣一定很不舒服,不妨將手擱在椅子扶手、枕頭、口袋、衣襟等幫助放鬆。例如挑有扶手的椅子坐,將手肘擱在扶手上,或是拿一個抱枕、枕頭支撐手臂,都能減輕肩膀關節的負荷。走動時,則可以把手放在口袋或是衣襟裡,類似骨折患者用三角巾吊著手臂固定的概念,如此一來就能減少手臂的晃動,痠痛自然比較能夠舒緩。 ■背有靠: 腰痠背痛時,不妨試著坐得更靠近椅背一點,然候在腰後面墊一個靠枕;平躺的時候,由於雙腿伸直會讓腰部比較不易放鬆,所以建議在膝蓋下放個枕頭,讓小腿、大腿有支撐物,可以讓骨盆後傾、有助放鬆;側躺的時候,則可以在背後放個枕頭靠一下,或讓上方的腿擱著,也能幫助放鬆。 ■腳有踏: 腳下有支撐物踏著的話,腿部比較能放鬆。舉凡坐高腳椅、翹二郎腿,腳懸空的時候不易放鬆,會覺得腿痠發麻;腳能踏在支撐物或是地板上時,膝蓋的負擔就會減輕。     有人走了一整天的路,回到家腳很痠,我很鼓勵大家把枕頭、棉被疊得高高地,讓腳擱在上面休息;抬腿放鬆很好,但別直接舉起腳靠牆,因為足跟不穩會滑掉,為了怕腳滑掉,你反而要出力去控制,無法真正放鬆。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ook/bookTopic.action?nid=268

駝背蹺腳、熬夜傷腰椎!醫師3招解救久坐族背痛

圖片
    隱隱約約的背部僵硬痠痛,不管是上背痛或下背痛,都很擾人,為什麼現代人這麼容易有背痛的困擾?該如何養生? 揮之不去又反覆發生的背痛,與職業、生活形態、習慣從事的活動息息相關。久坐辦公室處理文書資料的電腦族,常有上背部的肩頸僵硬困擾,肌肉長時間收縮導致局部的血液循環變差,肌肉所需的氧氣、養分的供給變少,使用頻繁也會讓肌肉裡的代謝廢物增加,導致乳酸堆積,若再加上睡眠品質降低,容易產生惡性循環,讓肌肉無法得到放鬆與充分的休息,連休假在家時,也依然覺得背痛難耐。 而下背痛更是擾人,有時甚至會交雜著讓人膽顫心驚的痛、痠、麻、無力。本週由專攻背痛診斷及治療的周韋翰醫師,分享減緩惱人背痛的養生之道。 服用肌肉鬆弛劑 溫敷肩頸再吃,效果更大 工作時,不由自主的聳肩,常與桌面太高或椅子太低有關。而桌面太低,則免不了會屈頸駝背,這都會加重肩頸痠痛的不適。然而,就算是非常合適的桌椅高度及正確的坐姿,只要固定的姿勢太久,都會讓上背部肌肉僵硬、下背部負擔過重,建議每工作一個小時,要站起來走動一下,伸伸懶腰、活動筋骨,只要能變換姿勢,就能讓持續緊繃的肌肉有伸展、放鬆的機會。 倘若回家後,仍覺得肩頸持續痠痛且會干擾到睡眠時,建議可就近到設有復健治療的醫療院所接受治療。常常有民眾覺得服用醫師開立的肌肉鬆弛劑幫助很有限,事實上,肌肉鬆弛劑的服用是有訣竅的,建議可在用餐之後,先運用熱水袋或電毯溫敷僵硬的肩頸二十分鐘,使局部血液循環增加,再搭配服用醫師開立的肌肉鬆弛劑,可使藥效更容易發揮,讓肌肉得以擁有較正常的血液循環,順利帶走代謝廢物,並能有適當的氧氣、養分供給,會比較好入睡。 盡量避免熬夜,因為熬夜會使交感神經興奮,容易導致心跳、血壓上升,同時也會渾身肌肉緊張,增加肩頸腰背痠痛的機會。同時,也要固定時間起床、固定時間睡覺,建立規律的生理時鐘,包括身心、肌肉也都會比較容易放鬆,可擁有比較良好的睡眠品質。 另外,氣溫急速變化時,若忽略肩頸的保暖,容易使血管收縮而導致循環不佳。注意加強身體的保暖,有助減少痠麻的不適感。 做緩和運動 打籃球、羽球不如做瑜伽 下背痛的成因相對複雜得多,包括椎間盤突

血脂高,骨折風險高?更年期女性請多吃這5種降血脂食物

圖片
    高血脂對健康的影響又多了一項。研究顯示,除了心血管疾病,更年期女性三酸甘油酯高,骨折風險更可能提高。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更年期的女性如果三酸甘油酯過高,骨折的風險也可能增加。     史丹福大學的研究找來超過2000位、42~52歲的停經前女性,在過去15年間從沒有骨折記錄,追蹤了13年後,研究者觀察到,三酸甘油酯偏高的人,骨折發生率也較高。     三酸甘油酯的標準數值是150mg/dL以下,150~199mg/dL就算偏高,超過199mg/dL就算高血脂。而研究人員在檢閱了受試女性13年來的健康記錄後,發現有147個人發生了非創傷性骨折(nontraumatic fractures),也就是說這些女性在沒有受到外傷的情況下也會骨折,其中腳踝骨折佔16%,手腕骨折佔13%。     研究進一步指出,更年期女性的三酸甘油酯跟先前的健檢報告的數值相比,若是增加50mg/dL,2~5年後的骨折機率提升31%,未來骨折的整體風險則高出11%。而停經前三酸甘油酯就已超過300mg/dL的女性,13年後發生骨折的風險,更是數值低於150mg/dL的受試者的2.5倍。 該研究今年6月才刊登在《國際內分泌及新陳代謝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的研究。     哈佛大學研究員華特威利(Walter Willett)認為,三酸甘油酯是一個敏感的指標,運動不足、精製碳水化合物食物吃太多、攝取太多不好的脂肪,都有可能使數值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運動不足與不良的飲食習慣,本身就不利於骨骼的強健。因此,這些會使三酸甘油酯飆高的因素,同時也有可能使骨質變得脆弱,間接讓高血脂的人容易骨折。 5大超級食物幫助降血脂     除了三酸甘油酯與骨折關係的新研究,高血脂對心血管的危害則是眾所皆知。想要使血脂維持在健康水平,日常飲食就要多注意。多吃下列幾種食物,對降低三酸甘油酯會有幫助。 1. 燕麥     燕麥是少數官方核准的降血脂食物之一。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指出,食用燕麥片是可以改善血脂的一種飲食方式,能減少冠狀動脈及心臟病的危險。燕麥的水溶性纖維可減少腸道吸收膽固醇,改變

消費者的真心話 ─ 劉小姐的分享

圖片
      在朋友的介紹下接觸了 GANTER健康鞋,試過後發現真的舒適好穿,是雙非常不錯的鞋。就連我老公和小孩也都一起穿他們的鞋子。 穿了多年的 GANTER 健康鞋,也基於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我也時不時將這個品牌的鞋子推薦給我各個好朋友。     前一陣子推薦一個好朋友到大山度健康鞋門市去挑鞋,好朋友就是好朋友,果然眼光都一樣,她挑了一雙和我一樣的包鞋,我本來不知道她買哪一雙鞋,在一次出遊時,發現我們倆個人都選了同樣的鞋款,她跟我說很高興能穿到這麼舒適的鞋。     由於真的是太開心了,所以忍不住要跟大山度公司的黃老闆分享這個巧合,就拍了照片傳給他們,跟他們分享這個開心時刻。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五十肩怎麼辦?

圖片
有沒有想過,當手臂無法隨心所欲活動,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 46歲的林女士緩慢地將左手掌心朝前往上舉起,手臂才抬到左耳際之處,就痛得哇哇叫。對她來說,微幅向後舉起左手,必須咬著牙忍痛才能完成,而內衣背釦和左手的距離,已變成世上最遙遠的距離。 最近3個多月,林女士飽受手臂無法活動和疼痛之苦。左手臂禁不起一點點碰撞,晃動兩下也會帶來劇痛,夜裡翻身,不慎壓到左手,馬上痛得醒過來,「痛起來時,只想鑽地洞躲起來,」她說。 這一切,從一場摩托車意外開始。今年2月中旬,林女士騎摩托車不慎跌倒,起身時,霍地猛然把車身扶起,繼續上路。她沒想到,當時肩關節用力過猛,竟帶來往後生活的大災難。 起初,她只感覺肩膀痠疼,不以為意。但疼了一個星期後,左手臂就宣告停工,整條手臂活動角度日益減少,疼痛與日俱增。 林女士最先找上中醫推拿,跑了20幾趟,看了近兩個月,卻無起色。她擔心,再繼續看下去,手臂反而會被拉傷、脫臼,轉而向復健科求醫。 經過醫生診斷,林女士罹患「慢性沾黏性關節囊炎」,也就是俗稱的「五十肩」。 透過每星期2次的物理治療,加上每天在家早晚做約20分鐘肩關節伸展動作,「這一個月下來,真的有改善,愈來愈不痛,我發現運動最有效,」林女士笑著說。 手臂為什麼抬不起來? 五十肩,指的是肩關節活動範圍受到限制,伴隨疼痛,晚上睡覺時,疼痛會特別嚴重。 肩關節是全身活動度最大關節,由肱骨的圓頭頂住肩胛骨的凹槽,外有關節囊包覆,分泌滑液潤滑,其上還有四條旋轉肌腱帶動肩關節活動。 「手臂想上舉,就像玩蹺蹺板一樣,一頭向上,另一頭就得向下壓,才舉得起來,」台北榮總骨科部主治醫師黃東富說。當手臂的三角肌收縮上提,同時配合旋轉肌腱下壓肱骨,才能完成手臂上舉的動作。 肩關節活動靠骨頭、肌肉、神經通力合作,由神經支配肌肉,肌肉收縮帶動骨頭活動,任何一個環節出錯,手臂就動彈不得。 五十肩病人因為肩關節囊膜發炎引起疼痛,病人怕痛不敢移動手臂,關節久不動,就再也動不了。 肩關節囊膜一旦發炎,關節囊膜表面會變得不光滑,容易互相沾黏,就像原本平整的衣服皺成一團,緊縮關節囊空間,局限肩關節活動。 至於關節囊膜為什麼會發炎?目前醫界尚未有定論。從臨床統計資料發現,五十肩特別好發在五十

有效消除腳水腫的方法

圖片
久坐一整天,腳踝腫得像麵龜, 泡熱水、擦按摩霜,到底有沒有用? 林小姐洗完澡後,發現小腿比平常粗壯,腳踝的地方更嚴重,腫得像蓬鬆的大麵龜,一按就凹陷下去,幾秒鐘後才慢慢彈回來。隔天起床後,腳腫的情況似乎稍微改善,但是到傍晚又腫了起來。 擔心是不是身體哪個功能出了毛病,她決定去醫院做檢查,因為她在銀行上班,一坐就是一整天,但是工作兩年多來,從來沒有出現這種情形。 檢查報告出來後,各項指數都很正常,醫生看了之後只叫她不要吃太鹹、不要長時間久坐,就要她回家去了。但是林小姐水腫的情況還是偶爾會出現,到了下午,雙腳就會開始感覺緊繃,下班時,原本的鞋子穿不下,只得換穿拖鞋。 為什麼會腳水腫?聽說水腫時喝水會更腫,是真的嗎? 先找出腳水腫的原因 發現腳水腫,不少人第一個念頭就會想到:「我是不是腎臟壞掉了?」直接跑去向腎臟科醫師求救,其實引起水腫的原因很多,先找出原因才能有效消除水腫。 馬偕醫院家醫科主任鄒孟婷說,很多疾病確實都會造成水腫,但大多數人是屬於「生理性水腫」,而且以20~40歲的女性居多,與個人的天生體質有關,只要遇到需要長時間站著或坐著不動、搭乘飛機、或者吃了太多重口味的食物,很容易就會腳踝腫脹,嚴重時,連小腿也會跟著腫大。 若用手指輕輕去按壓水腫的部位,因為細胞中淤積大量水分,而會向下凹陷,不會立刻彈回來,且情況愈嚴重,凹陷回復的時間愈久。 這種水腫多半是暫時性地出現,通常容易出現在下午或晚上,到了隔天早上起床又會好轉,造成早上跟晚上的體重,可能相差1公斤以上。有些女性則是只有生理期間才會發生,甚至乳房也會跟著腫脹,但生理期過後腫脹就消失。 發現水腫時,可以先掛家醫科或一般中、西醫內科,醫師會經由患者的病史與生活作息,判斷可能引起水腫的原因;有時候為了安全起見,會做一些基本的心臟、肝、腎功能檢查,以確保是否跟疾病有關。 按摩霜、抬腿、泡熱水,效果不如運動 長時間不動,下肢的循環能力變差,最容易引起水腫,要改善這種情況,最有用的方法就是運動。 鄒孟婷解釋,身體的水分是經由血管與淋巴管被帶至全身,當長時間不運動,下肢靜脈的循環速度就會變慢,水分流到腳後,無法順利回流,就會慢慢蓄積在腳下。淋巴管則像一個幫浦,能將進入細胞中的水

柑橘養生撇步 4大吃橘禁忌

圖片
柑橘蘊含豐富養生功效,可說是「全身是藥」,但吃錯了,也可能咳嗽不止、感冒加劇。 如何吃出柑橘最好的養生效果?請來看中西醫與營養師的私房撇步。 大文豪海明威碰上文思枯竭的撞牆期,就把小橘子皮中的汁擠在火爐邊上,看它嗶嗶剝剝竄起藍色火焰,一邊安撫自己說,「別著急,你以前一直這樣寫,你現在也會寫下去的。」如此才能突破困境,一路寫下去。 灰濛濛的冬日,一盆金黃燦亮的柑橘令人打從心底振奮愉悅起來,芸香科的柑橘盛產於年初開春,不但是文人雅士的靈感來源,也是全世界產量最豐富的水果,尤其寶島台灣更有不少香甜多汁的柑橘品種,如暱稱為柳丁的柳橙(橙的台語發音為丁)、不知春、椪柑、火燒柑、臍橙、金橘等,輔導國內蔬果農業多年的大老級人物、中興大學植病系教授蔡東篡就曾讚嘆,柑橘類水果是台灣獨有的驕傲,「風味好,全世界少有水果比得過台灣柑橘。」 且從視覺、嗅覺、味覺到營養成分,柑橘更難得兼具多種感官的養生效果。 研究發現,柑橘的橙色外皮能讓人有溫暖、如同被大自然包圍的安適感;清新香氣則能抗焦慮、紓緩緊張壓力,香港研究甚至發現,調合薑及柑橘精油按摩,有助減輕令老年人疼痛不已的關節痙攣。 柑橘的微酸口感,來自大量檸檬酸及蘋果酸,可以提高熱量代謝、快速消除身體疲勞,日本媽媽常在大雪紛飛的冬季親手採摘院子裡的金橘泡酒,為辛勞的上班族先生及兒女打打氣。 在中、西醫師及營養專家眼中,柑橘能幫助消化、降血壓、保護心臟兼解除焦慮,是名副其實的「開心果」。 柑橘抗氧化及抗發炎效果佳 柑橘的維生素C並非所有水果中含量最高的,但它含有多種抗氧化物質如多酚類和類黃酮素,兩相加乘下,抗發炎及抗氧化的效果加倍,不但防癌還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因此美國營養學界大聲疾呼,「吃一顆柑橘比吞維他命C,效果更好。」 新近英國研究發現,柑橘所含的類黃酮素能增強血管功能並對抗發炎反應,如果每天吃點柑橘類水果,就能減少中風機率。 類黃酮素還有保護神經作用,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多吃柑橘能減緩巴金森症發生。 柑橘類的多酚類含量也很高,「尤其果皮,」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說,多酚是強力抗氧化物,可以清除對身體不好的自由基,建議選擇無毒或有機栽培的柑橘,連皮吃效果最好。 柑橘皮好處多多: ●橙皮苷(hespe

小心!4種胸痛攸關生死

圖片
胸前悶痛、刺痛、像大象踩到的痛,不一定都是心臟出問題 曉婕每天都在辦公室加班到深夜。午夜,她在電腦前準備明天開會的報告時,突然感覺到胸悶,呼吸時伴隨著心臟處的刺痛,讓她好擔心是不是心臟出了問題,會不會過勞死? * * * 陳先生是老菸槍,有高血壓、心絞痛病史。今天家族聚會時,突然胸痛倒地,全身冒冷汗,女兒趕緊塞了舌下含片在他嘴裡,緊急送醫,救回一命。 * * *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經歷過突然襲來的胸痛,多半會先擔心是不是心臟出了問題。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祕書長、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生理科主任彭殿王說,討論胸痛前,要先了解胸廓哪些部位會出現疼痛? 由皮膚往內一層層看,胸廓有痛覺神經分布的有以下部位: ● 肌肉、骨骼 ● 肺臟外層的肋膜 ● 心臟、血管 ● 食道 因此,胸痛可能是骨骼、肌肉拉傷出現的疼痛,也可能是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急症。 而民眾最擔心的心臟問題,並非引起胸痛的主因。以美國的統計為例,每年有600萬人因胸痛掛急診,是急診第二大主訴症狀,「但其中真正跟心臟有關的,大約只佔12~15%,八分之七的胸痛與心臟無關,」振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冠群說。 但怎麼知道自己的痛是不是心臟或肺臟出了問題? 小心!4種胸痛攸關生死 主訴胸痛是急診醫護人員的一大挑戰,必須短時間內在眾多胸痛的原因中,揪出奪去病人生命的死神。 1.急性心肌梗塞。 陳冠群表示,一般心肌梗塞的患者通常會感到胸前有強烈的壓迫感,「有如100公斤的東西壓在胸上」,甚至會轉移到左肩、下巴、手臂,可能伴隨喘、噁心感或冒冷汗。 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會愈來愈不明顯,特別是女性的症狀容易趨向不典型,更要小心。30歲以上的患者通常有劇烈胸痛;50歲以上常是喘、意識改變、上肢疼痛、昏倒、全身無力;80歲以上則可能沒有胸痛,卻出現肚子痛、噁心、嘔吐的症狀,「對於年紀大的患者,急診醫學認為只要是腹部以上的疼痛,都需要將心肌梗塞列入可能之一,」陳冠群提醒。 2.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從心臟出發,到頸部轉彎再往下延伸。血管內有很多分層,會因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胸部外傷、結締組織較為鬆散、吸毒等因素,導致血管內壁破裂,血流衝進內層,到不了全身,就可能引起腦、下肢的壞死,「國外死

小心炸筋腿上身!3招伸展運動暢通下肢血流!

圖片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些狀況: 可能皮膚表面有網狀或條狀的藍紫色血絲? 可能有彎曲的血管或青筋突起? 可能有單腳或雙腳出現腫脹? 試試這3招來改善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VfKXZgunqQ

2大方法,讓你遠離壞膽固醇

圖片
現代人聞「血脂」色變。     從造成準內政部長廖風德猝死的心肌梗塞、到奪走科技大老溫世仁性命的腦中風、以及容易引起一系列併發症的高血壓與糖尿病,十大死因中,就有四項與血脂肪過高有關。     其實,脂肪不全然是壞。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其任解釋,脂肪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脂肪中的膽固醇更參與了部份荷爾蒙的製造。     而脂肪中,俗稱為「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相對於在血管壁造成沈積的「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而言,更扮演將不好的膽固醇從身體帶離至肝臟,用作能量或排除的角色。它增加不好膽固醇的代謝,有助預防血管硬化。     最近一份法國的研究甚至發現,中年以後,若血液中好膽固醇的含量偏低,腦部功能還可能因為血管栓塞受影響,損害記憶力。     因此,血中脂肪除了總量控制,各脂肪種類也得保持恰當比例,才能維持身體健康;特別是與血管硬化息息相關的好/壞膽固醇。     「有些人總膽固醇正常,可是比例不對也不行,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是存在,」國泰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莉棋說。 維持膽固醇的完美比例     一般而言,總膽固醇的量應該維持在200mg/dl(毫克/百毫升)以下;壞膽固醇應在130mg/dl以下,而好膽固醇要在40mg/dl以上。 要有膽固醇的完美比例,可以從定期監控與調整生活形態做起: 一、定期血中膽固醇檢查:     張其任建議,正常人應每年做一次血中膽固醇檢查,檢查的項目包含膽固醇總量,以及各脂肪細項(包括好膽固醇、壞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脂);若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抽煙習慣等高風險族群,甚至已經在治療的病人,張其任則建議每六到十二星期,就應該追蹤一次;達到目標的血脂值後後,改成六到十二個月檢查一次。 二、生活形態調整:     臺安醫院營養師陳曉蒨表示,控制血脂,以調整生活形態為先。如果經過三個月的飲食和運動控制無效,才使用藥物。 1.戒煙。抽煙會降低血中的好膽固醇。 2.控制體重。體重愈重,好膽固醇的相對比例可能就會下降。 3.飲食控制。陳曉蒨建議,一般人一天應該攝取小於四百毫克的膽固醇;若已是 高血脂 的病人,一天要小於兩百毫克。 飲食控制的技巧,包括:     控制攝取含高膽固醇的食物,包括內臟、有殼的海鮮與卵黃類。特別是蛋黃的食用必須節制,陳曉蒨建議高膽固醇的人一星期不要吃超過兩到三個蛋黃;必要的

你是哪一種頭痛?

圖片
搞定大疼小痛  各部位的大小疼痛,痛起來真是要人命!你還在忍痛吞聲嗎?疼痛發生時立即止痛最重要,了解疼痛以及它所可能造成的傷害,從中學習如何控制疼痛,從此跟疼痛說再見! 告別呼天搶地的頭痛 頸部、脖子以上的痛,包括臉,都叫頭痛。全台灣每天有超過10 萬人天天在頭痛。每月至少發生一次頭痛的人,高達六成比例。 其實,腦子本身並不會產生頭痛,因為大腦本身沒有疼痛的接收器。而是因為頭部的組織,包括皮膚,肌肉、腦血管、眼睛及耳朵等對痛很敏感,一旦它們受到刺激或者處於不正常狀態,才會引起疼痛。 緊縮性頭痛最常見 難以跳脫緊張、壓力與焦慮的現代人,最無法避免的兩大頭痛——緊縮性頭痛與偏頭痛就佔全部頭痛的90%以上。緊縮性頭痛最常見,每十個人當中,就有九個人曾犯過。 29 歲從事貿易工作的李小姐每天工作到下午兩、三點後,就開始頭痛。醫生從座位起身趨前轉動著李小姐的頭、頸,發現長期固定的姿勢使得脖子緊,牽扯到背部的肌肉則有點僵硬,由於頸部牽扯到頭部,於是造成頭痛。醫生對她說,「妳這是典型的肌肉緊縮性疼痛。」 緊縮性頭痛的病人,痛的位置大都在後腦杓(後頸部)或太陽穴等有肌肉的部份。如果長期處於緊張的環境,或是工作必須長期維持某種特別的姿勢,更容易引起頭痛。心情不好、焦慮不安,則會加重頭痛。 年輕女性好發偏頭痛 第二類最常見,比較嚴重的頭痛則是好發於年輕女性的偏頭痛。根據《康健雜誌》網路調查發現,上班族前15 大困擾問題中,偏頭痛佔第四位。至於女性罹患偏頭痛的比例,高出男性三倍。 和緊縮性頭痛不同,偏頭痛除了神經緊張或焦慮會加重頭痛外,更和腦部的生理基礎有密切關係。 醫界目前對於偏頭痛發生的原因,爭議很多。大部份醫師認為,偏頭痛是因為腦部血管激烈收縮或擴張所造成。 除了腦部異常反應會造成偏頭痛,誘發偏頭痛發作的原因還跟遺傳、飲食(如喝紅酒、吃巧克力及乳酪等)、服用避孕藥、出入溫差過大的環境、吵鬧及空氣不流通的空間等因素有關。 男性常見叢發性頭痛 好發於中年男性的另一種頭痛則是叢發性頭痛。「一年當中當某一個季節一到來,整個星期都在痛,從眼眶、前耳痛到腦內,經常發生在晚上,病人痛起來眼睛紅、流眼淚、流鼻水,嚴重時,眼皮還會下垂。」叢發性頭痛目前原因較為不明,懷疑與花粉季有關。 藥物濫用

一個勇於追求夢想的人

圖片
有夢想就去追尋 有心願就去完成 追求夢想不該受年齡限制 實現心願就該立刻去執行 行動吧!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 utwo.com.tw 資料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x5DxATibI

運動「鐵腿」隔天沒好,當心!身體要告訴你的9件事

圖片
    每個人運動時,都曾遇過一些怪現象,哪些你可以安心?     40歲的陳太太,最近開始接觸瑜伽,上課間肚子會出現腫脹感,或是不停放屁,引來側目,讓她好尷尬……     沒有運動習慣的29歲黃小姐,決心跑步減肥,才過十幾分鐘,就開始頭暈目眩,整個健身房在旋轉……     23歲的林同學,一口氣做了好幾組重量訓練的動作後,肌肉隱隱疼痛,但他不以為意,仍咬牙做下去,疼痛愈來愈激烈,幾個月來尚未消失……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當人體從安靜進入動態時,自主神經系統開始改變,全身血液重新分布,一些症狀也會悄悄出現。     專家指出,國人對運動知識普遍不足,即使有些專業教練也會受傷而不自知,卻仍進行強烈的運動。     運動本為改善身心健康,但在求好心切的心態下,往往成為按表操課的公事化行程,忽略了傾聽身體告訴你的訊息。 到底身體的這些反應在說什麼?又該如何調整,達到運動最健康的效果? 1.運動完,肌肉疼痛     肌肉痠痛,主要因為肌肉出現微小損傷,或是遲發性肌肉痠痛(DOMS,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俗稱鐵腿,皆屬正常現象,隔天應會好轉。 但事實上愛運動的族群,尤其是年輕族群,常遵循「痛才有收穫(No pain no gain)」的觀念,不小心就過度運動,造成肌肉傷害。     馬偕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姜義彬醫師透露,曾有一位年輕人在同伴鼓勵下,做完伏地挺身後,立即再去舉啞鈴,如此反覆數次,肌肉竟開始疼痛,發現是兩側上肢的「橫紋肌溶解症」,由於溶解後肌肉內的物質會藉由血液往全身跑,嚴重者會引發急性腎衰竭。 7分鐘運動「最長可燃脂3天」 一張椅子、一面牆就搞定     「漸進負載」,是運動很重要的原則。痠痛可以接受,但如果隔天仍未消失,則代表前一天的運動強度與份量,已經過多,姜義彬提醒。     冰敷、按摩等方法皆有效,但也可考慮隔天再從事同種運動,只是把強度降低,也會有效舒緩痠痛。 2.運動時放屁     運動時最令人難以啟齒的困擾之一,應為放屁莫屬。有時候情況輕微,為短暫的脹氣現象,偷偷放幾下沒人會發現。但萬一每次運動,都像連環炮怎麼辦?     國泰綜合醫院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