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跟痛≠足跟痛!足踝專科名醫教你拯救腳跟痛
【早安健康/朱家宏(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希臘神話中百戰百勝的英雄阿基里斯(Achilles)還是嬰兒時,母親為了讓他刀槍不入,便用雙手抓住他的後腳跟將其全身泡在冥河中,而沒有泡到冥河水的後腳跟(跟腱部位)就成了阿基里斯唯一的致命點,最後這位英雄就是因為跟腱中箭而戰死沙場。
醫學界將人體的跟腱稱為「阿基里斯腱」(Achilles Tendon)。跟腱是全身最大的一條肌腱,具有強大的拉張力,因為它的正常運作使我們可以順暢地用腳尖站立、伸展和行走;但也因為它是不具有纖維腱鞘保護的肌腱之一,所以比較容易發炎或受傷。後跟周邊的疼痛泛稱「後跟痛」,而除了跟腱炎,也有可能是其他問題。
後跟痛的三大主要病因
「後跟痛」與「足跟痛」是不一樣的,足跟痛是指腳底痛,但是後跟痛的部位,則是在腳的後面。
「根據痛的位置不同進行診斷及治療!」這個醫療原則在面對「後跟痛」方面特別重要。例如跟腱炎及滑囊炎位置只差一點點,診斷就不同:
現代人幾乎很少有赤腳的機會,鞋子後跟通常比較高一點,特別是女性,就算是平底鞋的後跟也有高度,甚至連睡覺的時候,腳也多是腳背往下,呈蹠屈的狀態,換句話說,現代人的跟腱幾乎長期處於攣縮的狀態。
為了強化支撐全身關鍵重量的跟腱肌力與健康,雖然赤腳機會不多,爬山機會也不多,還是 可以利用零碎時間做一些拉筋的動作,以強化跟腱的承受力,比如:
後腳跟腱是人體最大的肌腱,很容易斷,又很容易發生問題,在臨床上這部位有問題的人很多,所以平常「拉拉後腳肌腱」就像「動一動腳趾」一樣,只不過腳趾是往下抓,跟腱則是往後拉開來,這看似簡單的動作,無論有沒有病,對人都是有好處的,因為等到有狀況再做就來不及了。
更何況,透過後腳筋的伸展,讓腳底的張力、壓力減低,同時也可以改善足底筋膜炎;其實這兩個部份是連在一起的,你可以想像跟腱連到腳跟,腳跟再連到足底筋膜,呈一個L字形連接在骨頭上,若太緊會有問題,太鬆也會有問題。
但也不要過於求好心切,要注意拉筋是力求適度,不要過度,否則跟腱也有拉傷的可能。
眼鏡小醫多告訴你一點:
一般人所指的「骨刺(spur)」是個誤稱,雖說廣為大眾所使用,但其實只是增加大家的誤解。正確說法是骨贅生(osteophyte),是指關節軟骨退化、損壞,造成關節密合度不佳而有不穩定的現象,人體為了減少這種不穩定就慢慢長出來的多餘骨頭。這些骨贅生以立體的形狀看來比較接近盤子邊緣的樣子,但X光從平面照過去看起來就像是「刺」了。事實上根本沒有刺。
足底雖然不是關節,但由於足底筋膜的拉扯退化產生「拉扯性骨贅生(traction spur)」,片狀的鈣化從側面看來也是「骨刺」的樣子,其生成原理與關節骨贅生不同,但同樣不會有腳底刺到的問題。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資料來源: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914/3
本文摘自《自己的腳痛自己救:足踝專科名醫教你遠離痛風、凍甲、腳麻、拇趾外翻、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朱家宏(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足踝醫學會常務理事)/時報出版
醫學界將人體的跟腱稱為「阿基里斯腱」(Achilles Tendon)。跟腱是全身最大的一條肌腱,具有強大的拉張力,因為它的正常運作使我們可以順暢地用腳尖站立、伸展和行走;但也因為它是不具有纖維腱鞘保護的肌腱之一,所以比較容易發炎或受傷。後跟周邊的疼痛泛稱「後跟痛」,而除了跟腱炎,也有可能是其他問題。
後跟痛的三大主要病因
- 跟腱炎相關症狀:「跟腱炎」是導致後跟痛最主要的三大病理之一,根據病症輕重依序可分為幾個層次:
- 痠痛:初步輕微,但具警示的症狀。
- 跟腱發炎(跟腱炎):肌肉運動時,跟腱的末端受力最大,也最脆弱,用力過猛、超過負荷便容易發炎。
- 跟腱鈣化:若產生病症的狀況未獲得改善,便容易週而復始進一步產生鈣化,中國飛人劉翔在二○○八年北京奧運出賽引發足跟疼痛,最後宣布退出比賽,就是因為跟腱的鈣化問題作崇。
- 跟腱退化:若持續發炎現象未消減,導致發炎的部位慢慢壞掉,甚至腫大、失去彈性,就會形成跟腱退化。
- 跟腱滑囊炎:跟腱在前端與骨頭接觸的地方有個滑囊,所以它痛的位置不是在跟腱上面,而是在跟腱前面深處的滑囊發炎。
- 哈格蘭(Haglund)骨棘症候群: 又稱為「pump bump」,是因為跟腱與跟骨持續摩擦,產生骨贅生所引發軟組織腫脹的疼痛。
位置只差一點,治療方式就大不同
「後跟痛」與「足跟痛」是不一樣的,足跟痛是指腳底痛,但是後跟痛的部位,則是在腳的後面。
「根據痛的位置不同進行診斷及治療!」這個醫療原則在面對「後跟痛」方面特別重要。例如跟腱炎及滑囊炎位置只差一點點,診斷就不同:
- 跟腱炎:跟腱由於就在皮下,血液循環不佳,自我癒合能力差,盡量不用局部類固醇注射。治療多以伸展運動及標準物理治療(超音波、電療、熱療)為主,慢性病患於一般治療效果不佳時,可以考慮震波或血小板濃縮液注射。每年我們都會遇到幾位患者為了求快,在別的醫療院所局部注射類固醇,結果一兩年後跟腱斷裂需要進行重建手術。
- 跟腱滑囊炎:局部注射治療效果良好,副作用較少,也不容易復發,這是因為它所在位置比較前方,離跟腱還有一點距離。但相對地,若是屬於跟腱炎相關症狀時,局部注射療法則會適得其反!
因為跟腱承受了全身的體重,若在跟腱上面注射類固醇的話,雖然短期內疼痛不見了、局部發炎現象消除了,病人覺得問題被根治了,但事實上,因為跟腱發炎是屬於機械性摩擦或拉扯等過度使用症候群,所以局部注射只是暫時性地抑制發炎而已,一旦病人再次過度使用與運動的時候,就會出現更大的問題,可能導致跟腱退化甚至斷裂。
所以除非確定是跟腱滑囊炎,否則局部注射多不適用於後跟痛。 - 哈格蘭骨棘症候群:起因於跟腱與跟骨的摩擦,所以這類病人跟骨部份的骨頭會特別大,這是因為摩擦後產生增生,增生的腫瘤再經過不斷摩擦後再增生,如此惡性循環,導致跟骨後上方會特別大,一般休息即可改善。
但若無法從生活形態上著手調整改變,摩擦現象勢必無法解除,也就不容易痊癒,萬一保守治療(一般醫師多採用口服藥與物理治療)三至六個月後依舊沒有效果,則可以考慮開刀切除。
每天拉拉後腳跟,強化跟腱肌力
現代人幾乎很少有赤腳的機會,鞋子後跟通常比較高一點,特別是女性,就算是平底鞋的後跟也有高度,甚至連睡覺的時候,腳也多是腳背往下,呈蹠屈的狀態,換句話說,現代人的跟腱幾乎長期處於攣縮的狀態。
為了強化支撐全身關鍵重量的跟腱肌力與健康,雖然赤腳機會不多,爬山機會也不多,還是 可以利用零碎時間做一些拉筋的動作,以強化跟腱的承受力,比如:
- 騎腳踏車:騎腳踏車的時候,跟腱會隨之伸直、彎曲,也有伸展的功能。
- 每天起床後,上廁所或刷牙時,用前腳掌在浴室的門檻上站一會兒,讓後腳肌腱得到伸展。
- 洗澡時,用手按摩腳丫子,拉一拉後腳跟腱。
後腳跟腱是人體最大的肌腱,很容易斷,又很容易發生問題,在臨床上這部位有問題的人很多,所以平常「拉拉後腳肌腱」就像「動一動腳趾」一樣,只不過腳趾是往下抓,跟腱則是往後拉開來,這看似簡單的動作,無論有沒有病,對人都是有好處的,因為等到有狀況再做就來不及了。
更何況,透過後腳筋的伸展,讓腳底的張力、壓力減低,同時也可以改善足底筋膜炎;其實這兩個部份是連在一起的,你可以想像跟腱連到腳跟,腳跟再連到足底筋膜,呈一個L字形連接在骨頭上,若太緊會有問題,太鬆也會有問題。
但也不要過於求好心切,要注意拉筋是力求適度,不要過度,否則跟腱也有拉傷的可能。
眼鏡小醫多告訴你一點:
腳底痛是骨刺造成的嗎?
一般人所指的「骨刺(spur)」是個誤稱,雖說廣為大眾所使用,但其實只是增加大家的誤解。正確說法是骨贅生(osteophyte),是指關節軟骨退化、損壞,造成關節密合度不佳而有不穩定的現象,人體為了減少這種不穩定就慢慢長出來的多餘骨頭。這些骨贅生以立體的形狀看來比較接近盤子邊緣的樣子,但X光從平面照過去看起來就像是「刺」了。事實上根本沒有刺。
足底雖然不是關節,但由於足底筋膜的拉扯退化產生「拉扯性骨贅生(traction spur)」,片狀的鈣化從側面看來也是「骨刺」的樣子,其生成原理與關節骨贅生不同,但同樣不會有腳底刺到的問題。
...大山度關心您的每一步
瞭解更多:utwo.com.tw
本文摘自《自己的腳痛自己救:足踝專科名醫教你遠離痛風、凍甲、腳麻、拇趾外翻、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朱家宏(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足踝醫學會常務理事)/時報出版
留言
張貼留言